人们都说母亲伟大,不仅是因为十月怀胎的辛苦,更是因为养育过程中的巨大付出,妈妈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换来了孩子对妈妈深深的依恋。人们在突然遭遇危险或压力时,会下意识的叫一声“我的妈呀”,幼儿在受了委屈时会哭喊着要妈妈,并不是因为看不见的血缘,而是因为妈妈对孩子一点一滴爱的积累。
“婴儿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分离时,他们可能哭,也可能不哭,但是,如果他们哭,是因为他们更愿意与妈妈而不是陌生人待在一起。妈妈返回时,他们能积极的寻求接近,哭泣也立即停止”。
能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的孩子,他们相信妈妈会支持自己,所以他们更放心的去探索世界,而那些不能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的孩子,则缺乏安全感,他们会焦虑、自卑,缺乏信心。
为了搞清楚孩子对妈妈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专家曾做过三个著名的实验。
第一个实验就是恒河猴的实验。
在昨天的文章里,也提到了恒河猴的实验,小猴子更依恋绒布妈妈而不是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在小猴子遇到惊吓,和探索周围环境时对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的反应。
实验人员做了一个可怕的怪兽,有两排大大的尖牙,挥舞的手臂,并能发出可怕的声音,然后把这个怪兽突然放到小猴子所在的空间,可怕的形象和声音把小猴子吓坏了,它尖叫着惊恐的飞奔到绒布妈妈身边,紧紧的抱着它,在稍稍适应了怪兽的干扰之后,才回头看着怪兽,并发出尖叫。
可见,在恐惧和不安时,小猴子选择了绒布妈妈来寻求安慰,而不是铁丝妈妈。
后来实验人员又换了一个场景,把小猴子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里面有几种物品和铁丝妈妈,小猴子进去后,爬在房间中间的一块布上面,小心的看看四周,看看铁丝妈妈,不敢轻举妄动。实验人员把铁丝妈妈换成绒布妈妈,房间的其他一切没有动,再把小猴子放进来,小猴子先是飞快的扑过去抱住绒布妈妈,过了一会儿,才从绒布妈妈身上下来,往周围看看,并爬到一个东西旁边,东摸摸、西看看,摆弄起来,好像一个好奇的孩子。
这个实验说明,在小猴子信任和依赖的绒布妈妈身边,小猴子是放松的,也敢于对探索周围的环境,而在不能给小猴子安全感的铁丝妈妈身边,小猴子是拘谨和不安的,它对周围的环境抱有警惕,不敢随意活动。
第二个实验,就是人类的孩子参与的实验。
实验者把婴儿和妈妈带到一个房间,让婴儿自己玩玩具,妈妈在旁边坐下,然后让一个陌生人进来,妈妈离开,过一会儿妈妈回来,陌生人离开,妈妈再次离开房间,陌生人再进来,过一会儿,妈妈又回来。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婴儿的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当妈妈在房间的时候,婴儿会专心的玩玩具,如果妈妈离开,婴儿就会哭泣,如果妈妈和陌生人都在,婴儿发现妈妈在,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如果只有陌生人在,婴儿就没心思玩玩具了。
人类的孩子和小猴子一样,当妈妈在的时候,孩子是放心的,他觉得自己的是安全的,所以可以放心大胆的玩,如果妈妈没有在,他们就会惶恐不安,焦虑、紧张,没有心情关注其他事情了。
所以,妈妈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妈妈在,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遇到问题会有妈妈保护自己,孩子就会放心的去探索周围的环境,而探索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智力、认知等发育的基础。
妈妈们,做好孩子的安全基地吧,妈妈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强大助力,有了妈妈的爱,和妈妈给予的安全感,孩子这个小树才能更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