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发过一篇关于三岁前孩子要自己带的文章后面,有很多读者留言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有不少人表示小时候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自己长大后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有位读者说,自己小时候由爷爷奶奶带,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后来因为上学又在亲戚家住了几年,她对谁的感情也不深,感觉跟谁也不亲,对身边的人也是如此,总是否有种隔膜的感觉,谈恋爱总是失败。
这位读者就是因为从小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感,所以影响了成年后处理情感的方式,导致恋爱经常失败。除了与人相处,小时候缺乏安全感还会造成孩子长期处于焦虑不安中,影响生活质量。
儿童依恋的研究者发现,儿童的依恋模式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恋;第三种是拒绝型依恋;第四种是混乱型依恋,后三者都与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行为的重要关系。所以为人父母者,应该明白有哪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从而避免那些行为,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一是主要照料人不稳定,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留言的读者,就是因为主要照料孩子的人不稳定,孩子对照料人建立亲密关系,就是能够从这个人身上获得情感支持和安慰的这个人,不能经常换,如果数次或多次改变,就会使孩子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俗话说就是跟谁也不亲,这样孩子就没有信任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需要时谁能来帮助自己,所以安全感就会被破坏。
二是对孩子的回应少,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
研究发现,不同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孩子都有相同的表现,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回应、周到体贴的照顾、温柔的对待,孩子就会建立充足的安全感,反之,如果妈妈很少抱孩子,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因为在建立安全感的婴儿时期,孩子不会说话,只能通过哭闹和肢体语言来表达需要,妈妈不知道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就很难满足孩子,孩子经常得不到满足,安全感会被破坏。
三是在不恰当的时候打扰孩子。
美国科学家JOHN MEDINA曾说过,聪明的父母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和孩子互动,什么时候让孩子独处(大意如此,忘了原话)。意思指的是,孩子并不需要父母时时刻刻的关怀,不要因为孩子需要多说话,就不停的向孩子说,如果妈妈对孩子干扰和刺激过多,孩子就会拒绝妈妈,他们可能会打妈妈,推妈妈离开。这就是拒绝型依恋,是一种不健康姝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四是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忽好忽坏。
有的父母因为个人性格,或者控制情绪的能力差,在对孩子好的时候非常好,但是自己心情差时,就拿孩子撒气,那些动不动就打孩子,过后又非常亲的父母,就是此类型的。对孩子忽好忽坏,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就是混乱型依恋,这种情况会严重的破坏孩子的情绪调节,而且会影响多年。
五是把生活压力传递到孩子身上。
因为生活压力会导致报怨、冲突、冷战,甚至暴力和家庭破裂,这些都会使幼小的孩子充满恐惧和焦虑,安全感,就很难建立了。
六是父母感情差。
父母的感情差,就可能会出现以上情绪不稳定、抱怨、彼此攻击等,家庭氛围就会缺乏爱和温暖,肯定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充足,是否与父母或养育人建议安全稳定的亲密关系,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以上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行为,父母们应该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