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考:在元代监狱管理制度下为何会出现腐败现象?

荣巨说历史 2023-02-28 01:00:04

元代监狱的管理制度虽然非常详尽,涵盖了罪囚关押、衣食住宿、疾病看护、狱政监察等各方面,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确是弊病丛生,出现大量官员腐败、罪囚待遇恶劣、管理混乱等现象,这反映了元代监狱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

元代监狱管理的腐败现象

元代司法存在大量的腐败现象,在部分元杂剧中展现了这种腐败现象。如在元代著名戏剧《窦娥冤》中,太守桃杌上场自我介绍说道:“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来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他见了告状的张驴儿,竟然给其下跪磕头,还说“凡是告状的,都是我衣食父母。”

元杂剧《魔合罗》中,描述了萧令史公开索贿的场景,行贿人李文道起先伸出三个手指,要给萧令史好处,但他不满意,骂道“你那两个指头瘸?”,李文道也是心领神会,复又加码萧令史才同意。作为戏剧可能比现实有夸张之处,但也能侧面反映出元代司法官员的腐败。

监狱管理中的腐败也概莫能外,如至元二十九年,江西行省管下路分,“死讫轻重罪囚一千一十一名”,而且这很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同年,御史台监察御史呈报,各地审判的诸衙门在见监狱官吏时,每次必须有宴请,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应当禁止这种事。由此可见元代审判腐败成风。

据《元史·成宗本纪》载,仅元成宗大德七年,罢免贪污枉法的官员多达18473人,追缴了贪污赃银45865锭,审理了冤狱5176件。大德八年,刑部上书指出了当时狱政制度的很多问题,主要有:刑罚过重,冤枉正直,拖延敷衍,久不结案,病囚失治,狱卒奸弊等。司法的腐败说明元代监察系统在执行过程中也充斥腐败。

《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各地肃政廉访司下州县巡查的时候,惯例用锣鼓迎送,而盗贼押送也用锣鼓,只是音节不同,时人作诗嘲笑道:“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

这讽刺的是官员和贼都是非法侵吞百姓财产,本质是一样的。叶子奇认为,元代初年法纪相对清明,到了元末随着权臣伯颜专政,纲纪全无,买官卖官之风严重,监察台宪官位公开售价数千缗。

监察官员在巡查的时候,各地竞相贿赂,成为一种公开现象。肃政廉访司的官员到各地州县时,甚至“各带库子检钞秤银”,就好似市场公开买卖一般。虽然元代多次试图整治吏治和监察系统,但是并无作用。

腐败原因

分析元代监狱管理和监察腐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蒙古贵族的特权助长了官场腐败。蒙古贵族都是担任要职,即使犯错了也是由单独机构审理,不会受到严重惩罚,相关的监察法规主要是针对汉人官员。

所以即使是监察系统的高级官员也腐败严重,古往今来无数事例告诉我们绝对的特权导致绝对的腐败。二是元代不重视儒学和科举,以吏治国。这可能和元朝的历史传统有关,但治国还是需要有才能有道德的饱学之士。蒙古贵族一般只顾发号施令,具体的政务工作往往交给下级小吏来完成。

下层官吏文化水平、道德修养较为低微,“刀笔以簿,书期为务,不知政体”,在基层普遍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底层小吏权力越大,越容易产生腐败。三是元代官员俸禄低微。官员俸禄高不一定带来官场清明,但是官员俸禄低大概率会成为官吏腐败的催化剂。随着元代财政逐渐败坏,元中后期物价升高,官吏低微的俸禄使其生活面临一定压力。

《南村缀耕录》记载浙西按察司书吏李仲谦,清廉刚正,但是因其俸禄低微,只有一件像样的粗布衣裳,在一次被按察使雷彦取笑后,他愤而辞职,后虽复起,但也没有得到重用。可见元代官场不容清廉之士。

四是封建专制的共性。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下,腐败一直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是由封建体制的本质,即国家政权是服务于封建上层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元代皇权专制缺乏监督,皇帝也并不真下决心反贪腐,因此官场腐败是无法根治的。

元代监狱管理的滞狱现象

元代监狱管理的另一个弊病就是产生了大量的滞狱现象,即大量罪囚羁押在监狱,造成监狱死损罪囚的严重后果,监狱各项管理制度无法得到落实。元代早期,监察御史王恽上奏,指出大兴府监狱滞狱严重,在至元年初达到“见禁罪囚四百余人”,仅年初一段时间就死亡二十一人,主要原因是患病身亡。

超额的羁押罪囚,不仅使监狱的关押条件恶化,医疗保障相关制度也无法落实到位。元武宗在位的至大年间,镇江路监狱一年就死亡罪囚一百零六人。元代名臣苏天爵调查了江浙行省监狱的情况,发现一年中死损罪囚五百余人。而且他说“方今刑狱病民,岂独江南也哉”,这是全国性的严重问题。

监狱管理的混乱黑暗,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容易激起全社会的反抗。苏天爵上书建议应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录囚活动,切实改革狱政,解决罪囚淹滞问题。元代产生大量的滞狱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监狱关押干连之人过多。元代各地审理案件的时候,并没有依据案件的大小轻重区别处理,而是一有案件就动辄牵连数十数百人,造成了“小有词诉,根连株逮,动至十百,系累满途,囹圄成市”的局面,若有民事案件如争财产、田地、婚姻等官司,只要和官府发生联系,则“罪无轻重,即监入禁”,经常一关数月。《元典章》虽然规定,“干连不关利害,及虽正犯而罪轻者,召保听候。”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便于随时提讯,干连人及罪轻者常常被羁押于监狱,时间久了甚至无人关注。元代贾廷瑞曾上书,建议将奸盗诈伪、杖罪以上、罪状明白等案件罪犯按规定关押,其他笞刑一下的犯罪,各类民事案件和干连人不要再监收,改善监狱的滞狱现象。但是这一建议却被刑部回绝。

至正五年(1345),苏天爵在巡抚京畿的时候,发现范孟作乱一案,主犯只有十余人,但牵连获罪的官吏高达七百余人,已经羁押在监狱六年之久,无人问津。他上书建议将这些人赦免,理由是河南范孟作乱,伪造上级文符,欺骗了各路州县大小官员,有的虽有疑问却不敢质疑,“一言之出,其事急于星火,数日之内,何暇辨其伪真?”这些官吏虽是被牵连,但情有可原,并没有蓄意勾结范孟谋反。

皇帝听取了他的建议,将这七百余名官员释放,河南政局才安定下来。二是审判程序复杂缓慢。根据元代的审判机制,地方只能处理民事案件和非重大刑事案件,涉及重大刑事案件必须中央机构最终审理。

这个制度很类似我们现代社会,但是在科技和通信不发达的古代,地方层层上报至中央部门,费时费力。中央部门一般由御史台派出监察御史对这些案件进行“出巡”审理,但频率较低,只有一年一次。因元代罪囚收禁、案件审理没有日期记载,上级无法查明是不是一年内的案件,对那些玩忽职守、不干正事的地方官员来说,往往选择瞒报、迟报案件来躲避上级巡查。

期间若有罪囚死损,因无医疗记录,地方官员亦可任意处置,地方的权力过大和中央监督的不力必然导致滞狱产生,导致有囚犯在监狱关押甚至长达十五年、二十年的。另前文已述,元代执行死刑需要层层审议,但即使通过了也很少执行,所谓皆老死於,以至于七八十年都没有听说过杀头的事情,老百姓们“及见一死人头,辄相惊骇”。

审判而不执行,这也加剧了元代监狱的滞狱现象三是审判官吏素质低下。制度不能很好执行,归根结底是人的原因。元代负责审判和监狱管理官吏普遍素质低下,因循守旧,推诿敷衍,还贪污腐败,不守纲纪。

苏天爵指出,“其有结案之囚,当使明正其罪。今县未尝申解于州,州未尝申解于路,或畏刑名之错,或因结案之难,不问罪之轻重,尽皆死于囹圄,断遣者既未尝有,平反者盖所绝无”。

他发现连京畿系统的高层官吏都是这种作风,可想而知全国下层的普遍情形。元代各级官吏能力平庸,地方官员在审判案件时不能查明案情,不敢承担责任,导致结案难。有时案件一拖数月,或者一年两年,甚至到自己任期终止,也不进行决断,在这种工作作风下,监狱罪囚人满为患实属正常。苏天爵还认为,“官吏舞弄作弊万端,以至刑狱淹延不能杜绝。”

各地官吏有真才实学和高尚道德者极少,多是奸猾之辈,腐败严重。另外,司法官吏专业人才匮乏,年龄偏大,甚至“视听不明,神思昏耄”,能力上不能胜任,要么就是“苟图俸禄,姑俟引年”,缺乏积极作为的精神。

司法审判本来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要求审判官吏年富力强,如果担任此职的都是如此老眼昏聩之人,司法系统自然是不可能良好运转。元代为解决滞狱问题也采取过一些措施,如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录囚工作、追究不称职官员等,但收效甚微,滞狱引起大量民怨,导致社会动荡,这也成了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0 阅读:2
荣巨说历史

荣巨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