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又被各大电商平台包装成“女王购物节”,引领无数消费者竞相“剁手”。近年来,类似的购物节层出不穷,催生了海量数据处理需求。加上5G时代的来临,众多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企业迎来了春天。
双十一的“开山鼻祖”阿里巴巴,在IDC行业下游的地位毋庸置疑,不少公司都同阿里关系密切。其中,来自上海的数据港便是阿里核心供应商之一。
作为一家2009年创办的公司,数据港可谓是后起之秀。除了阿里外,其还和百度、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大厂有着密切合作,近年来在开拓新用户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此番流量红利浪潮下,数据港机遇几何?
从公司业绩来看,其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公司2020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去年营收为9.2亿元,同比增长26%;归母净利为1.4亿元,同比增长23.9%。
就影响力而言,开放数据中心委员会(ODCC)的榜单显示,数据港于2020第三方服务商中排名第五。但相较行业龙头万国数据,数据港还有不小差距,未来发展仍然道阻且长。
背靠阿里好乘凉
数据港成立于2009年,彼时正是电商蓬勃发展的年份。自成立之初,其就推行数据中心定制化业务模式,开启了国内先河。
在成立以来11年的历史里,阿里巴巴是数据港最忠实的合作伙伴。投产的首个定制数据中心536@HZ,最终用户便是阿里云。之后投建的多个数据中心,均与阿里有关。在最鼎盛的时候,数据港为阿里托管运维的服务器数量占阿里的1/3。
近年来,阿里巴巴在电商浪潮下蒸蒸日上,尤其是双十一GMV屡创新高,数亿人的购物热情释放出巨大的数据处理需求,阿里云服务器甚至一度陷入宕机。正所谓唇齿相依,作为阿里最主要的IDC服务商之一,数据港也借此分到了电商红利的一杯羹。
据称,阿里每年双十一购物节后都会给数据港发感谢信,足以说明后者在阿里生态链上的重要性。
另外一个细节也令人玩味。数据港创始人曾犁曾在演讲中称:“阿里巴巴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宣布,他们未来3年在张北县要建立一个云计算产业基地,总投资180亿,180亿里面有30亿是要建数据中心的,这也是我们经济及一体化的项目。数据港就是要负责运营张北县数据港数据中心。”两者关系密切程度可见一斑。
依靠阿里这一大客户,数据港迅速成长,并逐步积累如腾讯、百度、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的客户资源。
公司的数据中心业务也从杭州、上海的长三角区域,逐步覆盖至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截至2020年底,公司共建立了23个运营数据中心、7个核心市场,电力容量达22.18万kw,建筑面积达58.1万平方米。
随着5G时代的加速到来,数据港也积极开拓新的数据中心以备不时之需。
截至2020年中报,数据港在建8个重大项目中有1个已经完工,完工进度在50%以上的项目有3个,剩余3个项目完工进度在30%以上、一个项目完工进度在10%以下,最迟2021年上半年可交付。
国资背景“多面手”
相比其他IDC企业,数据港的国资背景可谓是“独步江湖”。
公司成立时,上海市静安区国资委的股权占比便达60%,在2020年9月定向增发16.7亿前也从未减持。虽然随着公司融资发展,股权比例被稀释,但仍是第一大股东。截至目前,国资仍是公司实控人,持有股份33%。
国资控股的背景让数据港在土地获取、IDC能耗指标获取、融资利率上如虎添翼,获得了不少实质性的好处。例如在债务融资成本上,公司2016-2019年分别为4.2%/3.7%/2.5%/3.2%,呈持续降低趋势,在行业内处于较低水平。
另外,得益于2020年的增发,公司负债率也不断降低,从2019年的70.5%降至2020年第三季度的55.9%。
不过出身归出身,数据港能有如今的影响力,同几位创始人休戚相关。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犁多年深耕云计算和数据中心领域,且有丰富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管理经验;副总裁徐军在计算机领域也是一名老将,曾负责领导和投资建设百度、阿里、腾讯等多个知名数据中心项目。
高管团队的雄厚背景为公司稳定经营和业绩持续增长奠定了踏实基础。
另外,在衡量数据中心电力成本的重要指标——PUE值上,数据港有着较深的护城河。
根据产业信息网,国内数据中心平均PUE值 2.2,美国数据中心平均 PUE 值1.9,而数据港PUE 值1.4,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公司张北2A-1数据中心PUE值更是低至1.18。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是出了名的“电老虎”,电力支出占了成本的大头,PUE值是衡量IDC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降低能耗,不仅是IDC企业自身的永恒命题,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多年来,数据港始终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凭借完善的研发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研发人才,在设计创新、技术突破、能耗管理,运营效率以及服务品质等方面成果显著。
尤其是上文提到的张北数据中心,其在亚洲率先使用清洁能源运营,比肩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世界顶级互联网巨头,一举摘得“国家科技进步杰出奖(能耗)”。
丰富的实战经验给数据港带来了多项技术革新,并加以反哺数据中心的建设。
在同客户共同探究网络、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与电气、制冷系统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数据港先后将新风自然冷却、间接自然冷却、干冷器、液冷等最新技术运用于数据中心建设。
如何破解估值之殇?
尽管从基本面上看来数据港一片大好,但二级市场上的疲软仍是摆在数据港面前沉重的现实。
在经历2020年7月112元的短暂高光后,公司股价之后一路下挫,目前已经腰斩过半,市值仅百亿左右,相较龙头万国数据的千亿市值,差距依然悬殊。
不过就数据港目前的行业地位而言,这样的差距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是市场占比还是业绩增速,数据港均落下风。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按机柜数测算,2019年万国数据在北上广深的市占率合计15.8%,比世纪互联、宝信软件、光环新网、数据港的市占率总和还高。
在行业加速整合的大背景下,一旦实力不济,市场份额就可能被竞争对手蚕食。
一直押宝阿里等互联网大厂的数据港,近年来也开始行动,2020年同电信、联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目前数据港仍是业内客户集中度最高的公司,2019年前五大客户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91.4%,同期宝信软件只有36.6%。
在互联网巨头仍风生水起的情况下,这样的战略布局无可厚非,可近年来巨头们的用户增长面临瓶颈,未来流量能否保持高增依旧是个未知数。
不过在云计算高景气度的时代潮流下,数据港依旧未来可期。
据思科(Cisco)预测,到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将增长到每年19.5ZB(ZettaByte),而95%的数据中心流量将是云流量,云计算正逐渐成为全网流量增长的核心推动力。
目前数据港拥有快速的建设交付能力以及较为深厚的技术积累,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技术等方面深度应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营中,在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上业内领先,在业务层面上早已驾轻就熟。
投资者更为关注的,可能是公司的周期性及高负债率风险。
毕竟IDC行业是重资产行业,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数据中心的建设,公司的融资能力以及流动性至关重要。
在这一点上,有着国资背景的数据港似乎也不足虑。在大手笔定增过后,公司负债率已降至50%左右,在流动性上较为充裕;加上其一直贯彻的定制业务模式,“先订单,后建设,再运营”,数据港在资金使用上较为合理。
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每年均大于1,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均在10%以上,有稳定的创造价值能力。相较龙头万国数据目前尚处在亏损状态,数据港近年来连续盈利,在财务上的表现十分稳健。
另外,随着在建项目投产、客户上电率两年内逐渐拉满,数据港有望在2022年实现营收和EBITDA翻倍。
因此,虽然IDC企业目前仍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但在行业景气度持续的大背景下,诸如数据港等优秀第三方IDC企业,探底回升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