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与欧洲传统盟友之间的裂痕日益扩大,尤其在特朗普执政后,双方在安全、经贸、价值观等领域的矛盾逐渐从政策分歧演变为结构性冲突。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与美俄会谈中暴露的立场对立,进一步印证了跨大西洋同盟体系的松动。面对这一局面,新加坡资深外交家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近期提出的战略建议,为欧洲如何应对"后美国时代"的全球格局提供了独特视角。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彻底改变了跨大西洋关系的传统逻辑。在安全领域,美国不仅要求欧洲承担更多北约军费,更退出《伊核协议》等关键安全框架,将欧洲置于地缘风险之中。经贸层面,特朗普政府以"美元收益"为唯一标准,打破美欧长期默契,甚至威胁对欧盟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这种单边主义行径导致德国驻美大使发出警告:特朗普政策可能带来"最大限度破坏"。
更深层次的冲突在于价值观同盟的瓦解。欧洲精英层认为美国已沦为"有缺陷的超级大国",对其枪支管理、社会分裂等问题批评加剧。而特朗普公开支持欧洲右翼民粹势力,在移民政策等问题上与欧洲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这种认知鸿沟使得60%的欧洲民众认为美国政治体系正在崩坏,跨大西洋信任基础遭受重创。
从战略维度看,美国自奥巴马时期开启的"亚太再平衡",到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标志着欧洲在美国全球布局中的地位持续下降。欧盟追求战略自主的诉求,与美国遏制潜在竞争者的战略产生根本性矛盾,这种结构性张力将超越"特朗普时代"持续存在。
作为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马凯硕深耕国际政治四十余年,其著作《中国的选择》《亚洲的21世纪》深刻剖析了全球权力转移趋势。基于对美欧矛盾的观察,他为欧洲提出三条突破路径:
1. 加速战略自主进程,构建独立防务体系马凯硕指出,欧洲必须摆脱"安全附庸"地位,法国增加国防开支、德国推动欧盟防务一体化的举措值得肯定。这既是对美国反复威胁撤出安全承诺的回应,也是应对"美国政策朝令夕改"的必然选择。历史经验表明,当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世卫组织》时,欧盟展现的独立行动能力已初现端倪。
2. 拓展"非西方"多边合作网络针对美国强推"中美选边站"的做法,马凯硕建议欧洲采取"去中心化"外交策略。一方面深化与东盟、非洲等地区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在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领域加强与中国务实合作。这种"第三道路"既能规避中美对抗风险,又可利用欧洲在多边机制中的传统优势。
3. 重塑价值话语体系,拒绝双重标准他建议欧盟建立独立的价值评判体系,在人权、民主等议题上摆脱美国叙事框架,这既是对冲美国民粹主义冲击的需要,也是维护"欧洲模式"合法性的关键。
马凯硕的方案虽具前瞻性,但实施过程面临三重挑战:首先,北约框架内成员国对美依赖程度差异显著,东欧国家与德法的战略偏好存在分歧;其次,欧盟内部经济复苏不平衡可能削弱集体行动能力;再者,美国可能通过"技术脱钩"等手段施压欧洲减少对华合作。
历史经验给予欧洲重要启示: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法德等国曾成功抵制美国单边行动,证明欧洲具备战略自主潜力。当前形势下,欧盟若能把握数字转型与绿色经济先机,完全可能重塑全球规则制定权。正如马凯硕所言:"21世纪将是多种文明共生的世纪,任何试图维持单一霸权体系的努力终将失败"。
结语:十字路口的战略抉择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美欧关系的演变已超越传统同盟调整范畴,成为全球秩序重构的风向标。马凯硕提出的"战略自主-多边拓展-价值重塑"三位一体方案,既是对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的风险对冲,也为欧洲在"多极时代"找准定位提供了路线图。其实质在于:将当前的同盟危机转化为战略机遇,在守护欧洲利益核心的同时,为动荡中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力量。这一进程的成败,不仅关乎跨大西洋关系的未来,更将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治理格局的演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