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11月旧金山的太空领域座谈会上,美国空军上将约翰·汤普森向埃隆·马斯克抛出的“如何击败中国”之问,不仅暴露了美国精英阶层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更折射出其战略认知的深层矛盾。马斯克以“美国永远无法打败中国,这连小学生都知道”的直白回应,撕开了美国霸权逻辑的脆弱面纱,也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中美竞争的本质:究竟是零和博弈的胜负之争,还是自我革新的进化之战?
美国对中国的敌意源于其霸权思维的惯性。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将“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定位视为理所当然,并将任何可能挑战其地位的国家视为“系统性威胁”。这种思维导致美国将中国的发展简单归因于“不公平竞争”,而非内在动力。例如,奥巴马曾断言“10亿中国人若过上美国式生活将是地球的灾难”,这种言论不仅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更暴露了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权利的无视7。
然而,中国的发展路径恰恰打破了西方“国强必霸”的预设逻辑。从《中国制造2025》的自主创新战略到北斗导航、空间站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中国选择了一条以独立研发驱动产业升级的道路。马斯克在座谈会上尖锐指出:“美国最大的敌人是自满与停滞”,这种停滞不仅体现在技术领域,更反映在制度僵化上——NASA与波音等传统承包商的低效、成本超支等问题,已严重削弱美国航天竞争力。
与美国的战略焦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模式。马斯克特别强调,中国能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例如无人机技术已超越美国,且经济总量“未来可能达到美国的两到三倍”。这种效率源于中国特有的“举国体制+市场活力”双轮驱动:政府通过顶层设计集中资源攻关核心技术(如量子通信、高超音速飞行器),而企业则在应用层面实现快速迭代。
更深层的是文化基因的差异。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塑造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集体记忆,这种危机意识转化为对技术自主的执着追求。从抗美援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决断,到华为突破芯片封锁的背水一战,中国始终将发展权视为生存权的延伸。而美国却陷入“路径依赖”的困境:试图通过制裁华为、限制芯片出口等手段遏制中国,反而加速了中国技术替代的进程。
马斯克的回应看似悲观,实则揭示了国际竞争的本质规律。他提出的“激进创新”策略,实则是对美国传统优势的颠覆性反思:
军事范式革命:有人战机时代终结,自主无人机与星链系统将重构战争形态。美国若继续依赖F-35等传统装备,将被中国的“智能化+集群化”作战体系超越。
经济底层逻辑:马斯克预言中国经济规模将达美国两倍,这不仅改变力量对比,更将重塑全球规则。美国虚拟经济泡沫与制造业空心化,已使其失去“创新土壤”。
制度弹性考验:NASA改革困境暴露美国体制弊端,而中国航天通过“国家队+商业航天”协同模式,在天问火星采样、可重复火箭等领域快速突破,形成“后发先至”的态势。
马斯克的论断最终指向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大国竞争不应是“击败对手”的角斗场,而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他在座谈会上强调:“竞争的本质是突破自身界限”,这一观点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当美国忙于在太平洋构筑“岛屿链”时,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搭建技术合作网络;当NASA为重返月球预算争执时,中国空间站已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历史反复证明,固守霸权者终将被时代抛弃。英国曾用炮舰维系“日不落帝国”,却在电力革命中输给德国;美国凭借信息革命登顶,却因金融资本异化失去创新动能。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文明版图,唯有放下“击败他者”的执念,以谦逊之心拥抱变革,才能避免重蹈“满招损”的覆辙——这或许才是马斯克“小学生都知道”的朴素真理背后,最深刻的启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质疑中国崛起的声音,甚至有人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但这不过是他们面对自身发展困境时的焦虑与无奈。中国的崛起,不是为了挑战谁,而是为了在世界舞台上开拓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我们秉持着和平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创新、持续进步,描绘着属于中国的美好未来。在未来的道路上,中国将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