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日本的警惕根植于历史冲突和地缘博弈。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沙俄惨败告终,日本由此成为近代首个重创俄罗斯的亚洲国家或地区。尽管二战中苏联击败日本关东军,但日本在美国支持下迅速复兴,其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地位(GDP约5万亿美元)、先进的工业技术(尤其在半导体和精密制造领域)以及“准航母”舰队(如“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令俄罗斯忌惮。此外,俄日围绕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的领土争端持续发酵,俄罗斯在该区域部署S-300V防空系统和高密度驻军,而日本则试图通过强化美日同盟与军事现代化夺回岛屿。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交织,使日本在俄罗斯战略版图中始终占据特殊位置。
第三名:德国——欧洲的工业巨擘与潜在对手德国被俄罗斯视为欧洲最具威胁的强国。二战期间,苏联以27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击溃纳粹德国,这段惨痛历史深刻塑造了俄罗斯对德国的认知。尽管冷战结束后德国通过欧盟实现“和平崛起”,但其完整的工业体系(汽车、机械、化工全球领先)、强大的研发能力(专利数量居欧洲之首)以及北约框架下的军事现代化(如“豹2”主战坦克升级计划)仍令俄罗斯不安。德国对乌克兰危机的强硬立场(支持对俄制裁并提供军事援助)进一步加剧了俄德关系紧张。俄罗斯战略家认为,德国若摆脱战后束缚,完全具备“一次性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潜力。
第二名:美国——世纪博弈的头号对手美俄对抗是贯穿冷战至今的主线。尽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衰退,但其核武库(约6,000枚核弹头)和战略威慑能力(如“萨尔马特”洲际导弹、“锆石”高超音速武器)仍迫使美国保持谨慎。经济上,美国主导的制裁封锁了俄罗斯60%的对外贸易,限制其能源和技术出口;军事上,北约东扩至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直接压缩俄罗斯战略缓冲空间。俄罗斯通过强化与伊朗、委内瑞拉等“反美阵营”合作,以及在叙利亚、非洲的军事存在,试图对冲美国压力。尽管短期内俄无力挑战美国霸权,但其“非对称战略”(如网络战、能源武器化)持续扰动国际秩序。
第一名:中国——全面崛起的战略伙伴中国被俄罗斯视为“羡慕且依赖的超级大国”。两国在军事、能源、科技等领域深度合作:
军事协同:中俄联合军演常态化(如“东方-2022”),俄罗斯向中国出口苏-35战机和S-400防空系统,而中国在隐身战机(歼-20)、航母(福建舰电磁弹射)、高超音速武器(东风-17)等领域快速进步,装备更新速度超俄军2.3倍。
经济互补:2023年双边贸易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进口俄油气缓解欧洲制裁冲击,俄则依赖中国机电产品和基建投资。
科技突围:中国北斗导航覆盖全球,量子通信和空间站技术领先,新能源产业(占全球70%锂电池产能)助力俄罗斯绿色转型。
俄罗斯对华态度呈现矛盾性:一方面依托中国平衡西方压力,另一方面担忧远东地区“中国经济渗透”可能削弱其控制力。但总体而言,中俄“无上限伙伴关系”仍是俄罗斯维持大国地位的核心支柱。
争议与深层动因排名标准的差异:若仅考虑核力量,俄罗斯仍稳居世界第二,但综合经济、科技和常规军力时,其过度依赖苏联遗产(70%装备为苏联时期研发)和产业结构单一化(能源出口占比60%)的短板凸显,导致部分排名将其置于中国之后。
日本的战略意图:多份日本媒体将中国列为第二或第一,既有对中国崛起的客观承认,也暗含“捧杀”意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为自身扩军造势。
德国的地缘角色:俄罗斯将德国视为欧洲“关键变量”,其与德国的关系直接影响欧亚大陆平衡。若德俄合作深化(如“北溪-2”管道),可削弱美国对欧控制;反之,若德国全面倒向北约,俄罗斯将面临更大孤立。
结语俄罗斯眼中的四大强国排名折射出其地缘焦虑与务实外交:面对美日压制,俄罗斯选择“向东看”,借力中国突破围堵;同时警惕德国复兴与日本军事化,维系核威慑作为最后屏障。这一排名并非静态,随着俄乌冲突长期化、中美博弈升级和亚太格局演变,俄罗斯的战略评估或将持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