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骨科学术会议圆满落幕

淙淙康康 2024-11-24 14:10:47

秉承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精神,2024年11月22-23日,第六届华夏骨科论坛--第八届脊柱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下称: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北医三院)骨科承办,骨科在线会务支持。

本次会议依托北医三院骨科深厚的学术实力与底蕴,聚焦脊柱外科这一专业领域,汇聚全国脊柱外科领域的顶尖专家,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就当前脊柱外科领域的热点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吸引了近三百位学者参与现场交流,携手探索并开辟脊柱外科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会场掠影

会议开幕,高朋满座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部主任委员、北医三院李危石教授担任主持,他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

他们是:北医三院党耕町教授,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中心侯树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唐佩福院士,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内脊柱外科领域知名专家。

唐佩福院士致辞

唐佩福院士在致辞中代表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向各位嘉宾的与会交流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张英泽院士、侯树勋教授、党耕町教授等前辈们的支持与厚爱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李危石教授团队为大会成功召开付出的艰辛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是集学术、科研、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平台,在这里大家互相学习、协作科研、推广技术,提升各自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举办每年一度的华夏骨科论坛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华佗工程公益行”活动等。他希望与会学者能抓住此次机会,积极交流、学有所获。

陈仲强教授致辞

陈仲强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创立之初的场景及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骨科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他希望各位嘉宾能不断坚持创新,推动骨科向着微创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发展。

他介绍说,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在侯树勋教授的倡导下建立,通过汇聚一批骨科有志之士,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华夏骨科论坛--脊柱论坛业已成为国内骨科领域极具盛名的品牌会议,共同为华夏大地骨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侯树勋教授致辞

“近年来,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在成功开展高质量学术活动的同时,深入基层普及临床诊疗规范,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为践行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作出了贡献。”侯树勋教授在致辞中介绍说。

他对李危石教授团队为本次大会成功召开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感谢;对陈仲强教授为中国医促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部的创立所做的贡献表示肯定。同时,他还鼓励与会学者积极学习张英泽院士“科研思路来自于临床,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的理念,启迪临床工作,造福临床患者。

张英泽院士致辞

“在一代代骨科老前辈的引领下,中国脊柱外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张英泽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脊柱外科的发展史及技术迭代过程,并代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随着脊柱外科不断发展,脊柱外科人才辈出,新技术层出不穷,中国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他认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将对中国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将有利于实用的临床技术下沉基层医院,造福广大脊柱外科病患。

李危石教授主持开幕式

主旨演讲,群贤毕至

张英泽院士作报告

张英泽院士结合病例,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临床实践中《血的教训——隐匿性血管损伤》的识别和诊治经验。

他从损伤分型出发,分析了隐匿性血管损伤的原因,介绍了临床表现,并讲解了失职性血管损伤、医源性血管损伤及迟滞性血管损伤的诊治经过,提醒临床医生要注意早期识别、正确处理。

陈仲强教授作报告

陈仲强教授在《胸椎管狭窄症:临床诊断及关键技术进展》的报告中,系统分析了胸椎管狭窄症的诊疗手段的演变及技术的优劣。

他认为,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治还有许多未知区域,有待建立新的关键技术,掌握综合诊疗的原则可使患者获益,精准化、微创化和智能化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冯世庆教授作报告

“脊柱脊髓损伤已成为危害严重的公共卫生难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冯世庆教授在《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报告中指出。

他通过临床医生和流行病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药学、细胞生物学及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提出了破解神经损伤诊疗难题的方法。

仉建国教授作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仉建国教授在《PVCR的神经并发症及预防》的报告中指出,PVCR适用于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截骨后闭合后前柱支撑、术中血压循环稳定、避免对胸段神经根结扎,对避免PVCR术后神经功能恶化至关重要。

海涌教授作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海涌教授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牵张性脊髓损伤-基于临床问题的相关机制研究》的报告中,介绍了研究的过程和要点。

他认为,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牵张性脊髓损伤及治疗机制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明确新的治疗靶点和损伤信号的早期检测。

王征教授作报告

“仅凭影像学参数无法客观体现矢状位平衡状态。”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王征教授在《ASD病人动态脊柱骨盆参数的临床意义初步探讨》的报告中讲到。

他通过测量动态脊柱骨盆参数,指出行走实验3min,动静态SVA差值大于6cm,可认为患者存在动态矢状位失衡。

李危石教授作报告

李危石教授回顾了脊柱外科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对《脊椎椎板自主识切机器人的研发》过程进行的细致讲解。

他基于目前临床工作中的痛点,分析各类脊柱机器人的问题与不足,针对机器人智能水平面临的挑战,结合实际病例讲解了具体的智能化操作方法。

主持嘉宾风采

讨论掠影

学术交流,百家争鸣

畸形专题

讲者风采

在畸形专题的讨论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操教授讲解了重度脊柱侧弯矫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治疗策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新宇教授分享了大角度脊柱后凸矫形及相关并发症。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盛伟斌教授带来了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颈椎畸形的手术技术和疗效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立岷教授阐述了先天性半椎体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戈朝晖教授讲述了重度病灶治愈型Pott's畸形的矫治经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凯教授结合临床病例,分享了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

主持嘉宾风采

胸腰椎退变专题

讲者风采

在胸腰椎退变专题的讨论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冰教授分析了腰椎退变畸形长节段固定获益与风险的问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宏建教授从特点、表现出发,讲解了腰椎退变性侧后凸的诊疗策略。

湖南省人民医院刘向阳教授进行了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因素探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赵凤东教授阐述了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中的不速之客:肾后结肠的问题。北医三院孙垂国教授回答了破解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钥匙是椎管减压还是脊髓减张的问题。

主持嘉宾风采

颈椎专题

讲者风采

在颈椎专题的讨论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方财教授分享了融合型寰枢椎脱位的截骨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宝戈教授对颈椎术后再翻修原因进行解析,对技术的选择进行讲解。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向阳教授结合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新分型,阐述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群教授:前路颈椎椎体前移术(ACA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体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孔清泉教授讲述了超声骨刀技术在颈椎前路中的应用和拓展;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霖教授讲解了自稳定型3D打印融合器在颈椎融合术中的应用。北医三院许南方医师结合病例,分享了微创肌间隙入路寰枢固定融合术的应用。

主持嘉宾风采

微创与智能骨科专题

讲者风采

在微创与智能骨科专题的讨论中,北京积水潭医院何达教授讲述了机器人在脊柱外科应用的现状与发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马学晓教授分享了机器人和电磁导航辅助下的单一体位OLIF-360技术要点。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晏怡果教授阐述了脊柱内镜在上颈椎的拓展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为教授解析了XLIF的几点改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藏磊教授带来了脊柱内镜在不同权重腰椎管狭窄结构治疗中的应用;北医三院姜帅医师报告了后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中机器人辅助定位技术的应用。

主持嘉宾风采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与会委员积极参与,共同探讨骨科创新发展之路,为中国骨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委会掠影

与会嘉宾合影

君负鸿鹄志,志在青云巅。本次会议圆满落幕,与会嘉宾深入交流了脊柱外科领域的最新突破与卓越成就,共同见证了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展望未来,期待携手共创骨科医学新篇章,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共筑健康中国的美好未来。

0 阅读:0

淙淙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