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快被她老妈气晕了。
朋友老妈买了一桶油,嫌坐公交车太贵,就从镇上走了回来,来回十几里路,还饿了一天,回来都饿晕了。最后,老人家住院花了一万多。
我发现:老一辈人真的很喜欢,没苦硬吃。
我在同龄人里面还算是能吃苦的,但是我爸妈每次都要说:你这和我们小时候比算什么?我们坐火车站十几个小时、我们在大太阳底下割麦子……
还说也要让我体会一下,什么叫真正的吃苦?但是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知道过去的不容易,我知道现在的生活很好。
我也很佩服老一辈吃苦的人,也很感谢他们,这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要我们再去体验他们过去所谓的“苦”呢?
没苦硬吃之前网上看到一个话题:老一辈人有多热衷“没苦硬吃”。
没打开之前,你真的不知道他们有多离谱。
老爸花5块钱买一堆烂菜,挑好的吃,导致吃坏了肚子,又花了几十块钱买药。
外婆发现家里的药过期了,想着不浪费,就吃了。谁知道这一吃,就直接进了医院,花了1万5。
老妈上山采蘑菇,路费200,采的蘑菇卖了不到100,还把腰累坏了,又买药花了快3000。
夏天不管多热,奶奶都不愿意开空调,一问就是:我以前哪用过这么好的东西。
和爷爷一起去镇上赶集,两个人10块钱的车费,爷爷想省10块钱,只好暴走5公里。
走到镇上时我累得虚脱了,买了6块钱饮料,吃了12块钱的粉,才缓过来。
家里明明有洗衣机,老妈偏偏要手洗,然后还总是说自己累。
觉得累应该去休息,而不是去看谁比自己更累。
上辈人是什么什么受虐倾向吗?自己崇尚“吃苦”就算了,还想拉着年轻人一起,总把那句“你们年轻人就是自私、好懒、贪闲、吃不了苦”当做口头禅。
他们没事总喜欢吃一些不必要的苦,把自己整得造孽兮兮的。
身体有啥不舒服,就硬扛着、搬几十斤的行李,有推车不用,自己硬扛、新鲜的炒菜不吃,永远吃上一顿的剩菜……
“有福不享,没苦硬吃,生病硬扛”!老一辈人的吃苦教育,越看越令人窒息。
吃苦,绝不是受苦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过这些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这也是很多父母痴迷于“吃苦文化”的来源。
看到一位家长发了一个帖子,问大家:
儿子每天坐两个小时公交车上下学,我想让他吃点苦,作为宝贵的锻炼,我怎么才能让他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
我只想翻个白眼,这种无意义还浪费时间的苦,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吃苦,绝不是刻意给孩子制造困难、绝不是让孩子吃糠咽菜、也不是物质匮乏。
像有些父母拼命让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之类的活动,实际上,这种“短期”刻意安排,并不能让孩子思考出吃苦的意义,也不能让孩子受教育,只不过在折腾孩子而已。
让孩子吃苦,其实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在学习上克服每个学科的困难等等。孩子自己能做事,咱们不要包办代替。
让孩子经受自然的挫折,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力。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吃苦教育”。
余华老师曾说过: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如果咱们刻意给孩子制造吃苦,也很容易让亲子关系进入对抗状态,甚至会对父母产生反感、甚至仇恨。
说得太直白点,遇到刻意让孩子吃苦的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大的苦。
我认识一位朋友,明明家里条件还算可以但为了培养儿子吃苦的品质,一直把孩子寄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等孩子上小学了,才把儿子接到身边。
结果,他儿子不仅没有更坚强、独立,反而因为从小和爸爸妈妈分开,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与朋友的亲子关系也不好,这也让朋友后悔不已。
咱们教育下一代,是为了让他们在爱和陪伴中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而非为了所谓的“试炼”,让孩子在苦难中挣扎。
作为父母,咱们要知道: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吃了多少苦,更多的是孩子内心储存了多少希望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