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人设里的「杨超越」们,跟「一笑倾城」有何不同?

传媒1号 2023-08-22 22:58:18

互动话题:

寄身在货架上的流量,红不出自己的半边天

作者|莫楠

这个夏天的流量很魔幻——

许多众望所归的顶流和S级大制作并没有实现其预期的流量价值,有些甚至还招来了网友的嘲弄与反感;反而是魏大勋、邓为等意料之外的黑马在剧集市场广受好评。

有人就此发出疑问:越来越多的「流量」或垮掉或塌房,「流量」难道失灵了吗?「流量」难道要开始洗牌了吗?

1号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看到了TFBOYS万人空巷的西安演唱会,看到了《消失的她》里的朱一龙,《孤注一掷》里的张艺兴,以及《热烈》里的王一博,又忽然觉得,内娱「流量」的基本盘其实还不至于无药可救。

循着这个思路,1号对这个夏天的流量之争产生了新的看法——

人们对于「流量」这一年轻的事物,已经渐渐剥离了之前趋之若鹜的初期狂热,渐渐回归到了理性消费与客观评价。

因此,尽管「流量」之于内娱的价值依旧庞大,但「流量」的使用似乎应该配置一套「说明书」了。

「流量」的诞生与演进

「流量明星」和「顶流」等娱乐圈概念始于2017年,用来形容文娱人士在互联网上的声量和价值。曾几何时,一旦艺人被贴上「顶流」的标签,就相当于拥有了铺天盖地的资源和宠爱。为此,应运而生了轰轰烈烈的选秀、做秀、明星炒作概念。

众所周知,内娱「流量」曾经有过两段黄金时期——

其一,是著名的「四大三小」鲜肉时期。

2015年前后,鹿晗等艺人从海外归来,意气风发;杨洋等艺人出演了现象级爆款偶像剧,声量与日俱增,共同组成了坐拥庞大互联网粉丝声量的所谓「四大」。与此同时,养成系偶像TFBOYS圈粉无数,横扫各大榜单与颁奖典礼,成就了难以复制的「三小」。这批流量偶像凭借青春活力的外形,以及直观的「她经济」属性,被冠以「小鲜肉」的爱称。

随着铺天盖地的流量奔涌而来,他们拍广告、接综艺,出演电影、电视剧。凡有所出,粉丝皆照单全收。一时之间,创造了许多早期互联网「追星神话」。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小鲜肉」们或出身于科班,或出身于海外专业的偶像培训体系,尽管被媒体和路人视为靠脸吃饭的偶像,但专业素养基本都在及格线以上。而且,得益于早期互联网文娱市场较为集中的火力,这批「流量」的作品大多质量优越,且定制化属性较强。

比如,TFBOYS早期出演的悬疑剧《超少年密码》以及客串的《小别离》,因为人设和演出背景与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极为重合,所以尽管演技稚嫩,但也并不妨碍他们在剧中的熠熠闪光。无独有偶,杨洋出演了著名的顾漫大IP《微微一笑很倾城》,因自身的气质和长相与剧中角色几乎一致,所以大获好评。

其二,是随着「101系」选秀综艺而来的「粉丝经济」爱豆时期。

2018年,《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两档团体型选秀综艺凭借「大众投票」和「男团女团」两大亮点横空出世,为浩浩荡荡的「内娱流量乱战期」抛砖引玉。

相较于「四大三小」,「101系」开启的流量黄金期更加狂热也更加混乱。

首先,是「流量」的出身混乱。

如果说早期的「造星」是经由专业团队筛选培训后将种子选手推入观众视野,那么后来的「造星」则具有更多的投机和偷懒性质。比如《创造101》便捧红了杨超越、王菊、高秋梓等专业水平虽然不强,但性格人设特别有趣的选手。其中,杨超越凭借着「全村的希望」口号斩获许多普通青年男女的强烈共鸣,虽然她本人的业务能力几乎为零,外貌在五光十色的内娱中也只能算是中等偏上,但因为营造了较为经典的「小镇女孩成为大明星」的叙事人设,吃到了早期的「101系红利」,赢得了璀璨的星途。

其次,「流量」爆火的路线与逻辑混乱。

早期的资本在培养「流量」上可谓是尽心尽力,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超级流量」跳槽和塌房事件出现,其较强的不可控性及较差的投入产出比,令多数专业团队望而却步。

进而,两条更具性价比的路线被创造了出来——

第一,是通过小成本地投资艺人,达成一种高性价比的以量取胜逻辑。比如,哇唧唧哇、乐华娱乐、坤音娱乐、麦瑞娱乐、香蕉娱乐等红极一时的大公司,都开始采用批量输送艺人参加综艺或参演网剧的方式,来完成广撒网;

第二,是依靠炒作人设进行投机制胜。从最初的杨超越、王菊,到后来的虞书欣、田鸿杰等人,或许他们在业务能力上的实力不被认可,但只要谈及其成名历程,必有粉丝为其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流量」的成功与迷信

混乱的不仅是后来的「造星」思路,随着货架上的「流量」数目渐渐膨胀,人们对其发展的路线规划也变得越来越混乱。

早期「流量」无非是两种路线:一是,杨洋这类纯粹以演戏为主的科班艺人,靠优异的外貌脱颖而出,凭借一个或多个出色的影视角色斩获粉丝的芳心;二是,像鹿晗、TFBOYS这样以唱跳起家的综合性偶像,靠综艺和物料完成合理的人设构建,并且通过谨慎试水的方式,逐渐涉足影视作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买水军造势、拍摄网剧甚至是短剧的成本渐渐降低,越来越多成熟的影视工业化体系为「裸奔的爱豆」营造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舒适圈。

尤其是,在一部分上市的作品较为成功地吃到红利以后,越来越多人看到了其中的有机可乘。比如,由肖战和王一博主演的电视剧《陈情令》中,虽然两位主角都并非是科班出身,在出演电视剧前也未受到过较为完整的专业培训,但凭借着两位演员的天资、剧本的优秀、耽美大IP的横空出世,这样一部曾经不被看好的作品竟然取得了较为惊人的成绩,完美实现了人们趋之若鹜的以小博大。

进而,面对着前无古人的互联网文娱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充满信心地寻找可复制的成功模型。遗憾的是,很少有人相信好剧的诞生是因为被打磨的剧本和听人劝的选角,反而是看到了爆款背后的以小博大,却无视了红极一时的天时地利。

(1号认为,这也正是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待爆不爆」和「冷门黑马」涌现的原因。)

以最近公认的数据低迷剧《七时吉祥》为例,这部剧的尴尬在于,它看似抓住了一切「可乘之机」,但又只抓住了浮华表面,忽略了背后真相——

它看到了仙侠IP市场的有机可乘,以为只要把一部数据成功的IP剧搬上屏幕,就一定能叫好又叫座,却忽略了「小说到剧本的艰难跨越」背后,是无数编剧和导演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灵光乍现。

它看到了《苍兰诀》把虞书欣、王鹤棣捧上台的有机可乘,以为再捧一个相似的锦鲤爱豆杨超越,以及帅哥丁禹兮,就能完美复制这套流量密码。却忽略了虞书欣作为演员的努力,以及王鹤棣在角色塑造上的天资。

它看到了嗑糖、妆造、营销等爆款元素的成功,以为凑一对帅哥美女谈恋爱,请一堆设计师打磨妆造,弄一桌营销号在抖音微博等平台疯狂输出,就能轻易把剧粉换算成自来水。却忽略了嗑糖背后的人设张力,妆造背后是强大的剧本支撑力,好营销建立在好作品的影响力。

因此,尽管《七时吉祥》拥有一套看似可复制的「成功」,但这些「成功」应该是写在PPT上给资本画饼用的,而不是搬到屏幕上用来糊弄观众的。

「流量」寄身在货架上

而当我们从更深层的角度去挖掘《七时吉祥》的失利,乃至当下「流量」市场的沉疴时,1号看到的是——人们对于「流量」本身的误读。

尽管,庞大的粉丝群体、优异的打投应援体系,是多数「流量」实力的外显。但「流量」本身的优势并不在于声势,而在于其背后的情感张力。

也就是说,当人们心甘情愿地为流量消费时,是在消费其背后的「人设」和「故事」,而不是无脑地消费本人。(这种「消费本人」是早期不成熟的体现,而非广泛意义上的定律。)

例如,人们喜欢杨超越,并不是对她这个人本身有种超乎寻常的狂热执迷,而是共情了她的「村花奋斗史」以及「锦鲤人设」。并在不断追星的过程中,反复巩固这种共情感,试图将单一的共情转化为更多元的喜爱。

尽管,在过去的时间里,有少数的「流量」冲破「流量」本身的桎梏,完成了实力的超越,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上实现了自我价值。比如,演员朱一龙早期靠着「耽美语境」成功破圈,获得了庞大的流量支持。但他在后续的星途中,通过不断超越自我,已然走出了「耽美」的标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实力影帝。

但不可否认的是,能够实现这种破圈突围的仍旧是凤毛麟角的个例。多数「流量」终其一生都只能被摆在被写好标签的货架上,没有奇货可居的道理。

从这一角度来看,像杨超越这类偶像的成功逻辑,其实跟最近爆红起来的「一笑倾城」或者「秀才」,并没有太多区别。他们的爆火本身就是被精准设计好的——从贤妻良婿的外形,到亲切亲近的举止,乃至乡土化的叙事角度,全都精准卡点在预设受众的审美点上。

这类精准「流量」的使用后遗症就是,他们只能司职在特定的语境中,不可越雷池一步。一旦走出了本身的「卖点」,粉丝是有权不去买单的。

这种感觉就类似于,如果再出一部《101》,杨超越的死忠粉和路人粉一定会为她生死打投。但当她去拍了一部并不太好看的作品时,人们也有权不为它买单。

也类似于,当「一笑倾城」和「秀才」穿着土味的衣裳站在田野间妞弄姿态时,一定会收到大爷大妈们的狂热追捧。但当他们变成西装革履的靳东,说着差不多的台词,演着千篇一律的精英大叔时,人们有权发出「油腻」和「不好看」的吐槽。

1号结语

韩剧《绝世网红》中曾提出过一个看似合理的悖论:「变得出名吧,那么就算你只是拉个屎也能让全世界疯狂」。随着这部剧的热播,这一理念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但1号并不认可这样的观点。

实际上,在成熟的「流量」商品化时代里,每一个被摆上货架的「流量」都只应精准地流通在各自的市场里。

未来是分众化和定制化的时代,靠选秀综艺「101」爆火的「杨超越们」,如果不努力也没天赋,火不到电视剧「七时吉祥」里。

0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