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家门口也能就业增收!这里找到了残疾人致富的“美丽密码”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25-04-16 12:51:06

▲江苏省把促进就业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美丽工坊”项目建设。近年来,江苏省累计培训残疾妇女5907人次,辐射带动千余名残疾妇女实现就业。

江苏省在《江苏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美丽工坊”项目建设。截至2024年底,江苏省共创建48家“美丽工坊”,基本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以省级为示范、以市级为基础的“美丽工坊”梯次建设,同时探索打通产学研销全链条服务,残疾妇女就业增收持续向好。近三年,江苏省累计培训残疾妇女5907人次,直接安置就业148人,辐射带动灵活就业1111人。

“草叶明簇三月风,悠闲斜径二月兰。”初春的中山陵,蓝紫色的二月兰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一路指引着记者来到了游客们纷纷驻足的景区网红打卡店——“汇爱坊”。极具南京特色的秦淮小布包、山川水影跃然纸上的非遗漆扇、呆萌可爱的生肖蛇编织手办……小店不大,但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非遗与国潮融合创新的手工艺品让人不由得心动不已。买一份别致的小礼品,再点一杯小店残疾人制作的“无声咖啡”,成了不少游客光顾“汇爱坊”的标配。

“‘汇爱坊’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美丽工坊’,采用‘美丽工坊+旅游文创’的模式尝试拓宽盈利渠道。目前在南京市,除了这家店外,还在南京总统府等旅游热门景点和机关办公点设立了6家实体店。咱们的产品物美价廉,每天的生意都不错呢!”“汇爱坊”负责人朱军林坐在轮椅上,一边热情地招呼着游客,一边满眼骄傲地和记者说道,“我们全年销售额达142万元,辐射带动500余名残疾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姐妹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辛苦一点也值了!”

在江苏,像“汇爱坊”这样的“美丽工坊”一共有48家,且基本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以省级为示范、以市级为基础的“美丽工坊”梯次建设。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江苏是如何把“美丽工坊”从零做到遍地开花的?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

“这与江苏省委、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以及强化多部门协作是分不开的。”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一一为记者解开谜底,自2022年起,江苏省连续出台《江苏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江苏省“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开展江苏省“美丽工坊”示范点申报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推动各市结合本地实际,通过示范点带头,以点带面推动全省‘美丽工坊’规模化、规范化梯次建设。

“资金一直是困扰‘美丽工坊’发展的难题之一。”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坦言。为了激发各地开展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江苏省残联对命名为示范点的机构,给予10万元的资金补贴。同时,在《江苏省“美丽工坊”示范点管理办法》中提出,凡被命名的‘美丽工坊’示范点,可获得一定的培训资金支持,由此带动了各地残联相继推出各具特色的扶持措施。此外,他还谈到之所以江苏的“美丽工坊”可以保持稳定发展,与各地残联注重整合多方资源,加强与妇联、文旅等部门合作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南京市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汇爱坊’实体店。”南京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就为‘美丽工坊’的产品快速兑现商业价值,以及品牌化商业运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截至2025年2月底,江苏省共建成“美丽工坊”国家级3家、省级24家、市级21家。

记者在南京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美丽工坊”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残疾妇女手里在做什么,她们都是一样的阳光乐观和自信。27岁的智力残疾女孩当当(化名)是汇爱坊爱德面包店的正式员工,每个月除了近3000元的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外,还有绩效奖金。自食其力的她收获了一份幸福的爱情,提到他时,当当笑得羞红了脸。青蓝美丽工坊的陈月香,曾经因为残疾10多年足不出户,如今擅长钩织的她不仅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还成了美丽工坊的培训师。从受助者到帮助他人,角色的转变让镜头前的陈月香,笑容灿烂。

南京市建立市、区两级资源调配中心,不仅定期开展“专家+非遗传承人+骨干”职业技能培训,还根据订单需要及时从全市“残疾人之家”“美丽工坊”统筹调配。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南京市残联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互动,争取到多个会议用品、培训用品的集体采购订单。同时,通过南京市便民服务网站“梧桐语点位”和社区公益市集,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使更多消费者能够方便地购买残疾人手工产品,增加产品的市场曝光率,与更多市民建立联系,进一步推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和支持。由此,建立了“实体店+集体采购订单+市区调配”多渠道销售的机制。“我们正在探索互联网直播、公众号销售的方式,增加收益的同时,也为‘美丽工坊’的残疾妇女新增一些居家灵活就业的岗位。”南京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

相较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美丽工坊”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南京市高淳区青蓝美丽工坊探索出一条“订单式培训+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农村“美丽工坊”发展之路。“我们探索研发了‘非遗传承+家庭手工坊’结合的教学课程,同时根据订单需要进行集中培训。我们的产品之所以可以实现长年不断线销售,基于两点。一是我们与本地几家种养殖企业建立了爱心联盟,通过‘农产品销售+积分兑换’的方式获取收入;二是我们就地取材,承接乡村旅游项目,通过‘附赠礼品’带动销售。”青蓝美丽工坊负责人杨巧云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经辐射带动周边160多名农村残疾妇女实现就业增收。”

“无锡市爱德培训学校创办的‘美丽工坊’也非常有特色。”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链接了本地紫砂壶主产业,开展‘学校+非遗传承人’培训,同时开发了适合残疾妇女手工制作的紫砂壶、紫砂杯、工艺画等文创产品,在旅游区和会展中心开辟残疾人紫砂作品爱心展销专柜,长期展出和义卖,2024年为残疾妇女增加了100万元的收入。”

据了解,近三年,江苏省“美丽工坊”项目实施成效显著,累计培训残疾妇女5907人次,直接安置就业148人,辐射带动灵活就业1111人。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记者:徐俊星

编辑:艾伯宁

审核:张雪飞、张競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