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曾提出一个新北伐路线,此策如果实施,结果会怎样?

史说新读 2023-11-13 13:12:46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总结诸葛亮北伐不成功的教训,提出了一个新的北伐路线。

蒋琬认为:诸葛亮屡出秦川,道路难行,补给困难,因此不能成功。

鉴于此,蒋琬提出:不如自汉中,顺沔水而下,取东三郡,攻襄阳,再向宛洛。

然而,此策未及实施,就遭到了蜀国上下集体反对,最终作罢。

为何此策会遭到集体反对呢?如果得以实施,结果会怎么样呢?

蒋琬之策的思路

蒋琬提出此策,是吸取了诸葛亮北伐的教训。

诸葛亮北伐时期,蒋琬长期留守丞相府,负责后勤工作。筹集粮草、组织运输、增发兵源等工作皆由其负责。

因此,兵出秦川对后勤带来的压力,蒋琬是最清楚的。

蜀国要北出秦川,东段为海拔2000米以上的秦岭;西段为武都、阴平、祁山道。

东段又有2路可行。

1、子午谷,谷长660米,道路险狭,诸葛亮都不敢走。

2、经褒斜道,出斜谷。谷长440米,险峻多石,曹操伐张鲁时就称这里是“五百里石穴”,心有余悸。

西段又有两条路。

1、出阳平关,经故道、散关,入陇东。

2、出阳平关,经陇南山地,由武都沮县沿西汗水哦漕运,500里至祁山。

这些通道,只有祁山道可以部分通漕运,其余都要穿越数百里险峻难行的山道,后勤压力极大,而即便是相对好办的祁山道,也是要“山行千里”。

所以,诸葛亮北伐,后勤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五次北伐:第一次兵败街亭,是打输了;第二次围陈仓,粮尽而退;第三次取武都、阴平,取胜;第四次在卤城击败司马懿的有利情况下,“虑粮不继”而退;第五次因诸葛亮去世而退兵。

另一方面,诸葛亮北伐后期,蜀军战斗力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第一次北伐时,“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

打到后来,第三次北伐收复武都、阴平,击退郭淮军;第四次北伐,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军;第五次北伐时,蜀军求战而魏军不出···

总体来看,经过诸葛亮的整顿、训练,蜀军的战斗力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具备正面作战的能力。

因此,蒋琬认为:只要解决后勤问题,则蜀军就必能打开局面!

而解决之道,就是顺沔水东下,取上庸等东三郡!

遭到集体反对而做罢

蒋琬的方略,遭到了蜀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众将认为:如不克捷,还路甚难。

不过,蒋琬依然在造大船,进行准备。

刘禅也觉得不靠谱。

不过,刘禅不好公开驳蒋琬的面子,就让费祎、姜维率军前去劝阻。

最终,蒋琬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魏国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迅速灭掉的。我原本是想和东吴互为犄角,蚕食之。但是这个东吴老不配合!所以,我与费祎等人商量后,决心还是先搞凉州···

如此,蒋琬之策遂做罢!

蒋琬之策,靠谱吗?该不该阻止?

已经引发吴蜀关系的紧张

蒋琬在放弃此策时,说理由是“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把问题甩给了东吴不配合。

其实,蒋琬之策,不只是不可能得到东吴配合的问题了。

而是···不但无法得到配合,而且,会引起吴蜀之间关系的紧张。

1、无法配合。

吴蜀复盟时,划分了各自的“国界”,将灭魏后的各自地盘也划分得很清楚了。

此后,吴蜀北伐,各走各的,在节奏上遥相呼应。

诸葛亮北伐时期,其与东吴一东一西,各自出兵,使魏国“十万之众,东西奔赴”,配合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然而,如果蜀汉要走沔水下东三郡,甚至出襄樊,则毫无疑问是“提前抢占”东吴的“势力范围”。

荆州全界,皆被划分在东吴势力范围内!

因此,蜀汉要在这里用兵,是极为敏感的。

241年四月,东吴发起四道北伐。其中,朱然一路就攻襄樊。

而整个过程中,蜀军都没有任何配合。

这就说明:在这个方向,吴蜀要配合,是十分困难的。即便配合了,将来打下来是谁的地方也说不清楚。

2、引起了东吴的紧张。

而且,蒋琬在准备期间的动作,没有吓到曹魏,倒是把东吴吓得不轻。

当时,东吴西陵、江陵守将步鹭、朱然,都被孙权上疏,指出:蜀国多造大船,是要干什么呢?而且,前段司马懿来攻我们,他们也没有来帮助我们。肯定有问题呀!

只是,孙权头脑比较冷静,回复:司马懿前些时间进攻舒县,十天就走了,想来蜀汉也来不及做出支援呀。况且,人家蜀汉好歹要治国,造点船不是什么问题!

如此,这场风波才被孙权按下来!

蒋琬只是造船,就搞得东吴如此紧张了,蒋琬要是沿沔水东下,东吴会怎么想呢?

三足鼎立。对吴国来说,曹魏虽强,但东吴划江而守,毫无压力。

蜀国居于上游。对东吴来说,一支有较强水军的蜀国,将是比曹魏更大的威胁。

所以,如依蒋琬之策,吴蜀关系将更为复杂化,这是毫无疑问的。

而对魏国来说,却确实压力不会那么大。

对魏国的威胁:魏国压力将顿减!

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三国志.高堂隆传》

诸葛亮时期,出秦川北伐;孙权出淮南(偶尔也战荆州),东西呼应,此起彼伏。

如此,曹魏的压力是比较大的。

曹魏虽然最强,但是,在汉末战乱时期,关中受到毁灭性破坏,淮南也有大片地区人口被尽迁,因此,在关陇、淮南方向,都是薄弱环节。

诸葛亮、孙权进攻时,当地驻军一般难以单独应付,需曹魏自洛阳调中军来战。

何况,在蜀汉攻略陇右时,采取的是“断关陇之臂”的策略。一旦魏军赶得晚了,将陷于被动。(比如,设想一下,假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张郃来得晚一点,诸葛亮可能就全取陇右了)

因此,随着吴蜀此起彼伏的进攻,曹魏中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压力还是很大的。

但是,你要出东三郡,搞荆州,那曹魏的压力可就小了!

东吴数次北伐,重点皆在淮南,荆州方向的行动不多,而且一般规模也不大。

这是因为:荆州,不是曹魏的薄弱环节!

荆州北面的宛、洛,是曹魏的统治中心,中军所在。

你去搞荆州,曹魏很容易就能来援!

如果蜀国也出东三郡攻荆州,孙权也是走荆州、淮南两个战场,那么,曹魏从此不必东西奔赴,日子会是何等惬意呀!

蒋琬此策,是替曹魏解围呀!

蜀军行动前景:几乎没有得利的希望

诸葛亮北伐后期,展现出相当的战斗力。

这是因为:1、蜀军擅长山地作战;2、蜀军所攻是魏国薄弱环节,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局部优势。

然而,如果蒋琬出东三郡下荆州呢?

搞下上庸等东三郡,或许是可能的。

然后呢?

如果继续东下,那就进入水网地带了!

此时,以蜀人为主的蜀军,要再攻襄樊,恐怕比当年关羽率领荆州人为主的军队要难得多得多!

没有机会的!

何况,东三郡是贫瘠之地,即便蜀军拿下,既不能继续东下,也不能留下较多部队防守,将来必然要被人家曹魏夺回去的···

如果说诸葛亮北伐,还能打曹魏薄弱环节,获得局部优势,而一旦“断关陇之臂”还能保住胜利果实,有一定机会的话。

那么,蒋琬的进攻路线,就是毫无前途的!

蜀军行动风险:覆灭之险

沔水在汉中到东三郡这一段,水流湍急,七拐八绕。

这就是“易进难退”的地形。

蜀军如果攻进来,一旦不利,连撤退都很困难!

一旦不利,这又是一场夷陵之战,有覆灭之危!

如果非要冒险的话,为什么当初不用“子午谷奇谋”呢?那好歹能取“咸阳以西”呀!

为了东三郡,冒这么大的险,值得吗?

一些值得反驳的说法

对于这一段,有一些专家有一些“独到见解”。

他们认为:蒋琬之策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刘禅不愿蒋琬通过北伐再如诸葛亮一般大权难制;费祎原本就反对北伐;姜维则想继续以凉州为发展方向好发挥其熟悉羌胡事务的优势···

然而,这样的见解,是经不起推敲的。

1、刘禅。

诸葛亮死后,蒋琬本一直在成都。

238年,正是刘禅,命令蒋琬“总帅诸军屯驻汉中”的,并让他选择机会,联吴北伐!

刘禅怕蒋琬掌大军难制?不好意思,刘禅已经亲自让蒋琬统帅大军了。

2、姜维。

蒋琬、费祎在时,无论选择什么战略,都一直让姜维率偏师攻凉州。

蒋琬准备东下期间,让姜维统帅偏师西进;蒋琬后来决心重新以凉州为攻取对象时,还是让姜维率偏师为先头···

无论蒋琬采取何种战略,对姜维本人都没有太大影响!

总之,把什么都归入成细思极恐的权力游戏,看起来很深刻,但其实往往没有太大意思。

蒋琬的这个策略,虽然是脑洞大开,但其实真的是很离谱的。

蒋琬这样聪明的人,被逼到脑洞大开想出这样的办法,只能说明:蜀汉要北伐,后勤的难度实在太大太大了!

诸葛亮能数次北伐,需要的决心和毅力,是何等的大,也由此可见了!

诸葛亮、姜维的北伐,虽未成功,但却是仍然值得尊敬的了!

0 阅读:183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