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庆(1484-1565),字德征,号端溪,明开州(今濮阳县胡状乡老王庄)人。师从湛若水,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南京吏、礼二部尚书。他一生举止稳重博雅,为官廉洁清正,著述颇多,堪称忠孝礼贤。
王崇庆赠学子《问疑录》。
王崇庆赠学子《问疑录》(局部)。
嘉靖五年(1526年),王崇庆把自己与老师的问答汇编成《问疑录》一书刊刻。凡是前来自家私塾求教的学子,王崇庆就赠送一本《问疑录》,让此书流传比较广。
王崇庆问:“鄙见谓小学不讲,而童蒙之道废,可悲莫大焉。人之幼也,良心浑然,导之善善,导之恶恶。是故易曰‘养生’,书曰‘初生’,礼曰‘毋诳’,凡以为是物也。今之人不自其本而防之,顾乃姑息豢养,习成骄惰亢很之归,虽有善心,销铄无余,而欲冀其成人,难矣哉!尝见先生留意小学,无乃为此?故小学在今日不可不立。”
答曰:“吾意正如此。盖小子之心乃真心也,乃初心也。语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与途之人之心,途之人之心与禹之心,禹之心与尧、舜之心,皆是一心,更无别心。但途人之心斲丧之,必补复乃可至初真心。若赤子之心乃初真心,就此涵养,扩充盛大,广大高明,充实光辉,至熟处,便是化,故于作圣功夫为第一步也。”
王崇庆认为儒学基础的小学被人们忽略,致使青少年教育有缺陷,湛若水如今重视小学教育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湛若水肯定了学生的观点,指出青少年的赤子之心是真心,应该加以引导、扩充,避免青少年失去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