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退休后,终于有时间和朋友们打牌聊天,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可最近他常抱怨:总是想不起前两天买了什么菜,甚至连多年的老邻居名字也一时半会儿叫不出来。家人带他去医院一检查,结果让全家人都陷入了沉思——王大爷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
像王大爷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千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并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快速升高。在 65 岁以上的人群里,每经过五年,患病率便会呈现翻倍增长的态势。而这些患病老人的患病根源,常常起始于一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生活习惯问题 。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一种脑功能退化性疾病,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头脑衰老马拉松”。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它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从医学研究到临床观察都表明,50岁以后,如果能改变一些生活中的坏习惯,就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为大脑的“寿命”争取更多时间。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方面,其核心病理变化涵盖脑内 β- 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沉积现象、神经元纤维缠结情况以及炎症反应。长此以往,这些变化会致使神经元走向死亡,进而使得脑容量逐步减少。研究人员经研究发现,实际上,这些病理过程早在患者出现明显症状的二三十年前,便已在身体内部悄然启动。因此,中老年时期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管理成为了影响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
不良习惯一:长时间缺乏运动大脑细胞依赖充足的血液与氧气维持正常功能,长期运动不足会致使脑部血液循环恶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展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显示,每周坚持进行 150 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能够显著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我们不妨将运动视作 “脑部管道的冲刷剂”,适量运动如同定期为水管清除污垢,助力维持脑部神经通路的顺畅。
不良习惯二:长期高糖饮食长期毫无节制地摄入大量糖分,带来的可不只是肥胖问题,还会大大提升糖尿病的患病几率,更糟糕的是,它会加快大脑走向衰老的速度。当糖代谢出现紊乱,胰岛素抵抗现象会愈发严重,炎症因子也会大量增多,而这些恰好都是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因素。也正因如此,部分研究者直接把阿尔茨海默病叫作 “3 型糖尿病” 。我们不妨把大脑看作是一座精密复杂的工厂,那么过量的糖分就如同混入机器里的沙子,日积月累,必然会妨碍大脑这一 “工厂” 的正常运行 。
不良习惯三:长期睡眠不足充足睡眠对大脑清理有害物质极为关键。据最新的脑脊液研究发现,在深度睡眠阶段,大脑中负责清除垃圾的 “垃圾清道夫系统” 活跃度达到顶峰。但要是长期睡眠不足,大脑清除 β - 淀粉样蛋白的效率就会显著下降。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未及时清除的 β - 淀粉样蛋白会不断堆积,进而形成病理斑块。这就如同房屋长久不进行深度清洁,灰尘持续累积,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各种麻烦。所以,对于 50 岁之后的人来说,守护记忆力的重点在于维持规律的作息,保证拥有足够时长的深度睡眠。
不良习惯四:忽视社交活动社交活动不仅有助于维系情感联系,还可以刺激大脑多方面的功能。人际交往中需要快速反应、记忆信息、组织语言,这些都能起到类似“脑部体操”的作用。从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来看,维持一定频次的社交互动,以及规律性地开展认知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在日常生活场景里,有许多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时常与亲朋好友相聚,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情感交流;积极投身到兴趣小组之中,尝试学习一门全新的技能。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都能像给大脑注入活力剂一般,让大脑始终保持良好的 “灵活度”,有效抵御疾病的侵袭 。
《黄帝内经》中有“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防患于未然。在中医的养生观念里,“五劳七伤”会损耗精气神。而现代科学也证明,长期的压力、过劳、饮食不节和缺乏运动,正是加速大脑老化的隐性因素。把中医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结合来看,50岁以后调整这些坏习惯,不仅是为了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更是为了整体身心的长久健康。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益增多的状况并非无计可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于日常生活中作出改变。改掉不良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这场“头脑退化战役”的重要防线。通过优化饮食、加强运动、确保睡眠以及维持活跃的社交生活,我们不但能够保护大脑,而且能安享更高品质的晚年生活。未来的研究可能揭示更多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方法,但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就是对大脑最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