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到了,今年超长的40天三伏天终于结束,多地炎热的天气,也会随着出伏的到来,暑气渐消,迎来凉爽的秋季。
每年三伏天的总天数不是固定的,有些年份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为夏至节气之后的第三个庚日。
今年(2024年)入伏时间是7月15日,总天数为40天,这样算下来,今年三伏天的最后一天是8月23日,而出伏则是第二天,也就是8月24日了。
关于出伏,民间流传着不少说法,比如在黄淮海部分地方的老农们就常说“冬天雨雪看出伏”。所表示的意思很好理解,当年冬天期间,雨雪天气是多是少,通过出伏当天的天气表现,即可提前了解。
有朋友会问了,今年冬季雨雪天气多吗?本篇内容,笔者就通过具体农谚,详细说说这个问题,大家看完后,对比当地的具体天气情况,就有答案了。
“出伏暑不消,冬天雨雪浇”这句农谚的意思很好理解,如果出伏当天(也有人说出伏后的几天内),如果天气还是比较炎热,酷暑的天气还未消去,依然是35度以上的三伏天气温。那么,到了当年冬天时,雨雪天气相对会很多。
“浇”字主要用来形容降雨、降雪天气多,并且降雨、降雪量也比较大。并不是跟浇水那样,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对于中部或南方地区来说,从往年的天气来看,虽然到了出伏了,但是,短时间内的高温天气还未完全消除,尤其是中午时候,和三伏天期间的高温差不多,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低于20度左右的天气。
“出伏是晴天,立冬穿薄衫”这句农谚从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如果出伏当天是晴天的话,那么到了当年立冬时,还会穿薄衫,这里的“薄衫”指的是相对单薄的衣服。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情况下,进入立冬节气后,多地的温度已较低,虽然还没有达到穿棉袄的气温,不过厚衣服已经穿上了(一些南方地区除外)。
如果此时还可以穿薄衫,则说明了当地天气比较温暖,并没有出现雨雪天气,会以晴朗的天气居多,从侧面也反映了雨雪天气少。
“出伏雨淋头,三九雨雪多”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如果出伏当天下雨了,那么当年三九天气时,雨雪天气相对会多一些。
“雨淋头”指的就是下雨天,“雨雪多”指的就是降雨和降雪天气会多一些。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之一(数九中的三九),正常情况下,在此期间,就是雨雪天气比较多的时间段。
不过,随着气候的变化,在一些地区,三九期间没有出现雨雪天气也经常遇到。而古人们通过观察发现,出伏当天下雨的年份,当年三九期间的雨雪天气就多。
其实,可以和第二句农谚“出伏是晴天,立冬穿薄衫”,放在一起比较,一定程度上,两者所表达的含义是呼应的。
通过上述3句农谚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出伏当天是晴天,或预示着当年冬天雨雪天气少一些。相反,如果出伏当天下雨了,或预示着当年冬天冬天雨雪天气相对多一些。而从温度的角度来说,出伏当天温度还比较高,或预示着当年雨雪天气也会多一些。
冬天雨雪天气多了好?还是少了好?冬天期间遇到降雨、降雪的天气,温度也会低一些。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冬季种植的农作物,遇到适当的低温天气影响不是很大,甚至还有助于根系的生长。如果温度过低,或者遇到了连续的雨雪天气,冻害的几率增加,不利于正常的生长。
以冬小麦来举例,冬季期间适当的降雨、降雪、降温,有利于小麦冬季的生长。比如大家常说的“瑞雪兆丰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等,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冬季期间适当的降雨、降雪,一方面,可以缓解冬天降雨少造成的干旱,缓解了一部分旱情。另外一方面,适当的降温,还减少了田间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但是,如果遇到了连续的雨雪天气,小麦长时间处于低温的环境下生长,也容易发生冻害。所以,凡事要有度,冬天适当的雨雪天气是好事,过多就不好了。
今天就是出伏了,我们这里是雨天,气温25-35度,你们那里呢?
出伏暑不消,冬天冷嗖嗖和出伏是晴天,立冬穿薄衫,有没有冲突?假如出伏暑不消,正好是晴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