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一个特殊的节气,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4个节气,还是标志着暑意渐消、暴雨减弱的节气。
进入处暑节气之后,由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炎热的夏季也即将结束,因此,处暑也有“出暑”的说法。
同时,雷暴活动也没有夏季期间那么活跃,比如三伏天期间常见的暴雨、大暴雨天气,进入处暑之后,也会逐渐减少减弱。因此,处暑也有暴雨分割点的说法。
那么有朋友会问了,如果处暑节气当天下雨有啥说法呢?好不好?
关于此,老话常说“处暑下雨万人愁”,所表示的意思很好理解,如果处暑当天下雨了,那么会让大家感到发愁。“万人”并不一定恰好是一万人,它只是一个量词,寓意着波及的范围广泛。
至于为何处暑下雨会让人发愁的原因,本篇内容,笔者就结合具体农谚,详细说说这个问题,大家看完后就明白了。
“处暑有雨十八糟”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如果处暑当天下雨了,那么接下来的十八天(或更长时间)的天气,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这里的“十八”并非确指天数,而是用来形容后续天气不佳的时间较长。
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分析,处暑时节,大部分农作物处于生长后期或即将成熟阶段,比如晚稻进入孕穗期,玉米处于灌浆期,大豆、花生处于结荚期等。此时对水分的需求较为敏感,过多的雨水可能导致作物倒伏、病虫害危害增加,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也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成熟,或导致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以水稻来举例,水稻孕穗期长时间降雨会增加病虫害的风险,影响稻穗的结实率和稻谷的品质。
而对于春播作物来说,处暑时节已经是收获的时候了,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会影响农作物的收割和晾晒工作,导致农作物无法及时收获和储存,增加霉变的风险。
按照该农谚的说法,如果处暑下雨快了,过后的十八天(或更长的时间)都是阴雨天气,势必会让农户们感到发愁。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籽难保米”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如果处暑节气当天恰逢降雨了,即使农作物已经结籽,也难以保证最终收获的质量和数量。这里的“纵然结籽”表示农作物已经完成了生殖生长,而“难保米”则预示着由于不利的气候条件(此处特指降雨),产量会受到影响,甚至绝收。
以夏玉米来举例,进入处暑以后,黄淮海多地夏玉米种植区的玉米,已进入灌浆期。此时适宜的降雨有利于更好的灌浆,如果降雨天气过多,导致日照时间减少,光照强度减弱,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从而降低养分积累的速度和效率。
另外,由于养分积累不足,玉米的籽粒可能无法充分发育,导致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最终影响玉米的产量。长时间的降雨还可能增加玉米籽粒中的水分含量,影响后续的晾晒和储存。
再从生长过程来看,长时间的降雨会增加田间湿度,病虫害危害增加,尤其是玉米锈病、大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在湿度大的环境下危害更大,增加了农户的防治难度,从而感到发愁。
“处暑落了雨,三秋雨水多”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如果处暑这天下雨了,那么接下来的秋季(三秋,即秋季的三个月份,包括孟秋、仲秋、季秋)雨水可能会较多。 “三秋”是对秋季的泛称,表示整个秋季。
上述前2句农谚已经讲解了处暑之后降雨天气过多,对于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这里再补充一点,对于玉米等高秆作物来说,还增加了倒伏的风险。
玉米进入到灌浆期之后,一旦发生了倒伏,轻则会减产,倒伏严重的情况下(茎秆折断),也就无法再继续生长,辛辛苦苦两三个月,在最后的节点上出了问题,只能面对绝收了,肯定会让农户发愁。
综合上述农谚可以总结得出,如果处暑当天下雨了,后续的天气则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就无法形成高产了。
至于老话:“处暑下雨万人愁”的说法,放到现在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是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有些朋友发现,一些农谚的寓意也不准了。
今天就是处暑节气了,我们这里是晴天,没有下雨,你们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