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铜百文”身世追溯

玩钱币的小唐 2024-04-29 07:35:27

民国河南中花双旗当百文铜元黄铜试铸样币

这次的上海泓盛春拍,一枚民国河南中花双旗当百文铜元黄铜试铸样币是最吸引我的铜元,这枚币作为民国铜元珍品,其实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主要是因为各大铜元图谱均有记载,且都是这枚币作为图片,因此广为大家所知。

这枚河南黄铜百文为光边,坯饼厚重,材质精良,铸工精美绝伦,图文饱满犀利,细腻洁净之底版,充盈大片原光,保存完美无瑕,目前存世也仅见这一枚,珍稀程度不言而喻。

追溯这枚河南黄铜百文,其经历了多位藏家,而最为人们所熟知,也是让这枚币名声大振的,就是钱币大师马定祥先生。

马定祥

这枚河南黄铜百文初次与大家见面,来自本世纪初的中国嘉德马定祥专场拍卖,为马老铜元收藏中的佼佼者。

河南当百文铜元黄铜属试样性质,直径 39 毫米,重量24.5 克。1928 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全国易帜,韩复榘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后,转而生产当百文铜元,背面右侧一旗由原来的北洋政府五色旗改为国民政府国旗,河南当百文铜元黄铜可能就是在此背景下的新模试样币。

在中国嘉德之后,这枚河南黄铜百文沉寂了近十年,随后在15年1月在北京诚轩秋拍再次出现,并且创造了六十四万的成交高价。

对比这枚河南黄铜百文与正常红铜流通版,可以发现,二者设计风格近乎一致。

二者最明显的相同点,其实不是大体相似,而是都有着“夹丝”工艺,这是河南百文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而言,这种“夹丝”工艺常见于银元,尤其是以袁大头为典型,铜元中很是少见,作为辅币,尺寸小,价值低,夹丝工艺确实没有必要,但是河南百文却是与众不同。

三年袁像中央版一元

三年袁像中央版半元

对于“夹丝”工艺,银元中,比如袁大头,在一元面值上,大多数官版都存在“夹丝”工艺,而尺寸略小的大投辅币,就去除了这道工艺,比如上面第二幅图的中央版中元大头,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夹丝”工艺的选择对象,一般都是大尺寸的机制币,有防伪的效果。

关于这枚河南黄铜百文的性质,各大铜元图谱和拍卖会都以“试铸”样币来定义,样币性质应该是无疑的,大概率是以黄铜质软,方便先行铸造样板币呈上请示以期得准发行流通。

大多数铜元,都是红铜质而非黄铜质地,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实际上,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而红铜其实就是纯铜,又名紫铜,就是铜单质。

而我们的红铜、黄铜铜元并不是这个含义。

清末大清铜币样币含铜量基本稳定,从1905年开始生产到1911年清朝灭亡,铜锌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我们指的红铜铜元与黄铜铜元均为铜锌合金,锌含量的不同导致铜元呈现不同的颜色,红铜铜元实为低锌黄铜,含锌一般在3%-5%左右,黄铜铜元含锌则在30%左右,为三七黄铜。

标准黄铜

所以我们依据铜质和包浆定义的红铜元和黄铜元,实际上是指含锌量低的铜元和含锌量高的铜元。

我们见到的黄铜元,比如浙江黄铜元、湖南黄铜元、奉天黄铜元,其实很多严格上来说是都属于杂铜,据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各类黄铜元中,奉天黄铜元、浙江黄铜元部分偏向于我们上文说到的三七黄铜,而湖南黄铜元、江西黄铜元、部分浙江黄铜元等,则大部分都是杂铜,除了高锌量,还有其他金属材质,属于质地偏差的铜元,这也是为什么这几类铜元多包浆不好,底板腐蚀的原因。

湖南黄铜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按照常理,红铜元提炼程度更高,更不容易腐蚀磨损,因此才为官方所认可,成为大多数官版铜元使用的材质标准。这里其实大家联想到军阀铜元(如湖北铜币、四川军阀铜元)多黄铜质地,也能猜出个大概。大家要知道,实际上更加偏向黄铜的黄铜元,例如奉天黄铜元,是不容易生锈的,但是我们见到的很多黄铜元,都是杂铜。大多数外国机制铜币,其实也都以红铜为铸造质,这也能佐证本观点。

1931-S林肯美分一组

而采用黄铜元铸造这枚河南黄铜百文,大概率与古钱币里采用异质铸造呈样币是一个原因;亦或者是因为黄铜元更加美观;或者是黄铜元质地更软(因为锌含量高有助于提高黄铜基铜材料的延展性和强度。黄铜中的锌含量越高,合金的弹性就越强),易于铸造样板。(勘误:黄铜偏硬,且杂质越多硬度越高)

这枚河南黄铜百文,虽然行情冷淡,但是作为中国铜元大名誉品,既有名家递藏加持,又有仅此一枚的提升,还有广为人知的知名度,所以我相信这次它的成交价格一定不低。

0 阅读:3

玩钱币的小唐

简介:为大家介绍中国钱币收藏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