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鬼子从中国抢走多少国宝和财富?

朱若琳呢 2025-04-15 19:55:26

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侵华战争是一段极其黑暗、沉重的篇章。这场由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长达半个世纪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携手美国、苏联等盟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战争留下的伤痛却远不止战场上的伤亡与破坏,日本在侵华期间的疯狂抢掠,使得中国无数国宝和财富流失海外,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一、北京人头盖骨的神秘失踪——承载历史的重宝去向成谜

1929年12月2日,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考古史册的日子。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首次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经过专业的鉴定,这颗头盖骨的生活年代约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它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证据,其价值不可估量。

1936年,贾兰坡先生和同僚们又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又找到了完整的头盖骨5个。这一系列重大的考古成就,堪称是世界级的伟大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北京人头盖骨成为了人们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吸引着众多学者和考古爱好者的目光。

然而,好景不长。1941年,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局势变得日益紧张。为了保护这个稀世国宝,国民政府决定将其送到美国。1941年11月,5个北京人头盖骨经过精心包装后,被小心翼翼地装入两个大木箱内,准备运往美国。

但命运的车轮却在此时发生了逆转。紧接着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使得局势陷入了一片混乱。当时,日军迅速占领了协和医院,而这批承载着人类历史记忆的国宝,也在日本侵略者的魔掌下莫名失踪了。

北京人头盖骨至今下落不明,关于它的去向,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日本侵略者偷走了头盖骨,并秘密隐藏至今。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不是日本侵略,北京人头盖骨将不会遭遇这样的命运,它本应在博物馆中,向世人展示着人类进化的奥秘。

二、中国文物的海量盗窃——文化瑰宝遭疯狂掠夺

据各方资料统计,抗日期间,日本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侵略活动下,中国被偷盗的文物约360万件(保守估计,仅日本各大博物馆就有80万件左右)。这些文物的种类繁多,涵盖了古书类、书画类、石佛碑文类以及金玉首饰器具类等各个领域。

其中,古书类有40000余件,书画类16000余件,石佛、碑文类12000余件,金玉首饰、器具类近100万件。在这些被盗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宝有天龙山石窟佛头、曜变天目茶碗、元际禅师肉身等。

天龙山石窟佛头,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命人在在太原市天龙山上开凿石窟,石窟内外造像500余尊,壁画浮雕等1144处,堪称国宝。然而,日本浪人山中定次郎却勾结主持净亮和尚,砍下了40多尊佛头,运至日本,这些佛头至今仍留在日本,成为了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铁证。

元际禅师的肉身,也是日本侵略者的恶行之一。中国佛教徒自古就有肉身不腐的奇闻。唐朝和尚元际禅师91岁圆寂于湖南衡山,肉身不腐,便特建了庙寺敬奉。千百年来,香火甚盛一直到清末民初。

但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间谍渡边四郎身患重病,妄图通过研究元际禅师的肉身治好自己的恶疾。他乘乱毒死寺内的小和尚,将元际禅师肉身偷到了日本。如今,元际禅师的肉身现存于横滨鹤见区总持寺,并被视为日本“国宝”,却始终没有归还中国。

而中国的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南宋时期,宋人研制出一种特殊的“黑釉茶碗”,上面布满了耀斑(结晶斑点),斑点周围会散发出蓝绿色光泽,耀斑本身也会根据光线变化而呈现出不同颜色。瓷碗里盛水,阳光照射过来,就会呈现出蓝色、紫色、绿色等等彩色光纤,堪比天上的银河,人们称它为“碗中宇宙”。

但南宋以后,曜变天目茶碗的工艺就失传了,至今无法复原。如今世界上仅存3个半的“曜变天目茶碗”,3件完整的全部流落在日本,半件不完整的在中国杭州古越会馆,令人倍感惋惜。

三、“金百合”计划的恶行——黄金、矿产和粮食的无尽掠夺

除了这些稀世珍宝,日本还对中国的黄金、矿产和粮食进行了丧心病狂的掠夺。

日本侵华军有200万人,每天消耗大量粮食。据统计,在抗战14年的期间,日军在中国掠夺了8亿多吨粮食,有一半多的粮食用于战争补给,另外有3亿吨粮食,直接运回日本国内。

除了对粮食的抢夺外,日军还对各种矿产资源进行抢夺。其中煤炭约6.4亿吨,树木约7亿方,稀土约2亿吨,高岭土约1.5吨,铜矿约4.9亿吨。例如,在辽宁抚顺煤矿抢走煤炭约2.27亿吨。

更令人发指的是,日本还制定了“金百合”计划,来掠夺中国的黄金,此计划的执行者正是日本明治天皇的弟弟秩父宫雍仁亲王。在抗战期间,日本掠夺黄金数量之大,需要用吨来统计。据相关记载,日本在中国掠夺了21000吨黄金。其中,仅占领南京后,大肆搜刮黄金、珠宝、古董等,仅40余天就抢走了6000吨黄金。

不过,万幸的是,日本在东北没有发现石油,否则也就没有我们后来发现的大庆油田了。

四、国宝无法回归的背后——复杂的历史与政治因素

或许有人会问,日本都投降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要回我们的国宝?这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外交局势、内战爆发以及蒋介石个人的态度等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当时的国力十分薄弱,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对日索赔时,由美国和苏联主导,英国也有发言权,而中国的地位最低。国民政府虽然提出将来所得之赔偿应当占到日本赔偿实物与赔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但美国却将其作为先期拆迁物资分配给中、菲、荷、英四国,其中中国只得了15%,菲、荷、英各得5%。

而且,日本在东北留下了很多工厂和资产,理应完全归还中国或抵充赔偿。但苏联坚持要把东北的日本资产作为战利品搬运回国,拒绝将其列入赔偿范围,也拒绝将其归还中国,这让他们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其次,内战的爆发使得蒋介石无暇他顾。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内战上,原本要进驻日本的军队被撤了回来,赔偿对他来说已不是重点。

最后,蒋介石个人的态度也起到了关键作用。1949年,蒋介石退居宝岛,失去了国家的统治权。为了让日本认同他的正统地位,他不惜丧权辱国,放弃国家利益,与日本这个战败国妥协。1950年底,菲方代表问蒋介石,“菲律宾说要索赔80亿美元,中国要对日本索赔多少?”蒋答道:“我们一个钱也不要。”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日本战败后,国穷民困,同盟国实不应再加重其负担,尤其要避免日本变成红色国家。

周总理曾一针见血地说:“战争损失主要在大陆,他(蒋介石)是慷他人之慨!”

在这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日本侵吞中国的国宝和财产至今仍未归还。有人美其名曰说日本给了中国大量援助,但其实日本来经商首先是为了赚钱,中国市场的扩大同样增加了日本的经济收入,这是双赢的。历史的伤痛不能被时间冲淡,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让后人警惕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日本侵华期间的国宝掠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疤,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努力提升国家的实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民族瑰宝。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