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种田大户 2020-07-08 15:56:28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随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2个月,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是却为中国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00多位人文大师;172位院士。这份成绩不仅绝后,而且空前。哪怕同在民国,其他的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也远远不如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考试,极为严格。虽然西南联大在8年里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他招收的学生却是80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熬到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一次考试中因为小数点错位,得了零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的潘际銮,是云南省高中会考的第一名,顺利升入西南联大。但是在第一次期中考试时,潘际銮物理不及格。。。这些精英中的精英,天才中的天才,在西南联大稍有懈怠就有被淘汰的危险。这就是西南联大的考场,难到了极致。进校门难、读学分难、出校门难,这里没有人可以混日子。不及格就要重读,没有补考一说。正规的学霸都只有一半才能毕业,更别提学渣了。那种只能考两三百分的学渣,如果不自量力的想要进入西南联大,哪怕通过种种手段拿到了学籍,也会在第一个学年就会被强制退学。冒名入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待不下去。西南联大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喜马拉雅山,教育出了从近代到现代中国所有大学都不敢想象的大量人才。大部分人认为,和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有关。

完美的梅贻琦

梅贻琦,清华校长,后被推举为西南联大校长。清华大学离休教授黄严复先生说:

“我研究梅贻琦半个世纪,试图找到先生的一点缺点,直到现在,也没找到。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严谨到没有缺点的人。”

梅贻琦是一个为了学术,为了学校可以牺牲自己的人,一切都为了治学,他把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条给做到了极致,唯才是举。语言学博士赵元任留美归来时,梅贻琦亲自到火车站去接,当成宝一样送到了学校。随后,梅贻琦又聘请了沈从文当教授。和硬条件要上天的赵元任相比,沈从文连小学都没毕业,也没有任何学术著作,但唯才是举的梅贻琦依然顶住铺天盖地的质疑,坚定的聘请了沈从文。1939年,梅贻琦连续聘请了三位年仅28岁的教授,分别是钱钟书、华罗庚、许宝騄。华罗庚是个残疾人,而且只有初中文凭,但是公开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之后,梅贻将其破格录用。西南联大的教授里,有留洋博士,有初中生,还有人甚至小学没毕业。这些人站在一起,互为同僚,都是教授。这样的氛围下,催生出了西南联大唯知识独尊的氛围,你的学历,你的背景,都不重要。获诺尔贝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开创者黄昆,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时候,曾经有过这么一番对话。黄昆:“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杨振宁:“看到了”黄昆:“你觉得怎么样?”杨振宁很不屑地摇摇头:“毫无创新,是老糊涂了吧。”这番对话,清华教授何兆武亲耳所听,并写在了他的回忆录《上学记》里。杨振宁当时只是个学生,却对物理学权威爱因斯坦毫无尊敬和崇拜感。普通人这么做是狂妄,而杨振宁这么做我们只能说他是自信。打造出如此自由学术氛围的梅贻琦,以清华校长的身份控制着清华庚款的使用权,却分文不取,一生极度清贫,毫无积蓄,夫人韩咏华在衣帽车间做过工,在首饰店里卖过货,在医院里当过代班,任劳任怨。1962,梅贻琦先生逝世,死后让秘书转交了一个箱子,众人打开后在里面发现了清华庚款的账目。从1917年开始,每一笔支出都写的清清楚楚,分毫不差。清华校史研究专家黄延复评价梅贻琦:

“他长母校几十年,然清华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贪污成风的社会,竟能高洁、清廉到这样地步,真是圣人的行为。只这一点,已足可为万世师表。”

潘际銮的改革

2005年,温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叹: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我们复制西南联大的尝试全部失败了。西南联大拥有如此之耀眼的教育成就,是任何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的,复制西南联大是我们一直的努力。西南联大的制度不是秘密,梅贻琦校长是圣人不假,但我们倾全国之力找一个淡漠名利的准圣也不难。按理说,复制一个西南联大是没有问题的。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曾求学于西南联大,后成为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的潘际銮出任校长。而当时的南昌大学,奉行60分万岁,学生们忙于谈情说爱打球玩游戏。入学的时候考的好的,就是公费生,永远是公费生。入学的时候没考好的,就是自费生,永远是自费生。大家都只需要混上4年,就都能毕业,不会有任何意外。上学的这四年,就是混日子的,混过去就行了,读不读书都一样。潘际銮决定改变这一切,他把西南联大的秘密总结为:

“学分制,弹性学制,还有学术自由。”

然后,潘校长按这个原则去打造南昌大学。在学分制这里潘际銮就感受到了改革的巨大难度。从“铁饭碗”改为学分制后,潘际銮提升了考试难度,导致一部分学生没能及格。对于成绩太差的学生,潘际銮想要开除,但被开除的学生情绪极为激动。1993年的大学生啊,还是一本重点大学,这可是全家人的希望和寄托,你说开除就开除了,学生的下半辈子怎么办。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而在1993年,断人学路就等于断别人一辈子的路,这是何等的仇恨和矛盾。被开除学生的家长甚至写信到了教育部,要求让潘际銮“赶紧滚蛋”。潘际銮找到了当时的江西省委书记,说:

“学生不用功,学得实在不行了,考试的时候也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怎么办?”

省委书记回答:

“不要紧,你想开除就开除。我给他安排工作。”

就这样,在潘际銮的铁腕推动下,在省委书记的全力支持下,甚至还给学生承诺包找工作做安抚的前提下。经过一年的努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潘际銮终于开除掉了40多个学生。虽然是开天辟地的创新,但和学生的总量对比起来,不值一提。试图复制西南联大的残酷淘汰制失败后,潘际銮准备把改革的目标放低一点,先一步步的来。他决定从公费制度入手,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不再以入学成绩为唯一标准。成绩好的,自费生可以升级为公费生。成绩差的,公费生要降级为自费生。在潘际銮的自述里是这么描述的:学生的学风马上就变了,考试也不怎么作弊了,也开始念书了。60分万岁之风一扫而空。自费生通过努力升级为公费生后自然是笑逐颜开,但公费生降级为自费生可就没那么好处理了。这里面的差距,大概是一年2000块左右的学费。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小钱。被降级学生的家长,又是一轮写信,到教育部投诉潘际銮,骂声一片,从各种其他角度来攻击潘际銮。为处理这种破事,潘际銮很多精力被白白耗费掉了。2002年,潘际銮卸任南昌大学校长职位,临走时他说:

“无论是制度,还是校风,西南联大的辉煌,现在都无法再复制了。”

为了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潘际銮做了非常之多的努力,他推广的学分制、公费变动制和强制退学的做法,后来都被很多大学拿去当成了自己的校规制度,大大改变了以前的学习风气。但这些努力和进步,和当年西南联大的辉煌相比,差的太远。锐意改革的潘际銮重铸西南联大的努力失败后,钱学森困惑不已,并最终在2005年发出了钱学森之问。到底要怎样做,我们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呢?

不可复制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辉煌无人可以复制,大陆不行,台湾也不行。同样的制度,搭配一个锐意改革不图钱财和权势的校长,依然没用。西南联大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西南联大的老师和学生,不贪图名利,甚至都不怕死。这个学校隔三差五的就会遭到日机轰炸,几乎每天都会响起防空警报,经常有联大的学生在空袭中牺牲,甚至还发明了一个专门的词汇叫“跑警报”。前一天还和自己激辩相对论的理科天才,今天可能就阴阳相隔了。昆明城的百姓,也死伤累累。太多次的面对死亡,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就诞生出了淡漠名利的思想。名利有用吗?你有命享受吗?搞不好你明天就死了。那既然我可能明天就会死,那我为啥今天还要辛苦的学习知识?很简单,全中国已经没有一处安全之地了,也没有一个安全的职业,所有人都可能会死。而我最擅长的就是科研,最能创造人生价值的也是科研。将士们在前线打仗,我能做的,就是尽快学到知识,建立中国的工业,建立中国的科技,让前线的将士能少死人,让全国的同胞少死人。在这样的氛围里,涌现出一群无视名利,纯粹为了追求学术而努力的教授和学生,很正常。黄继光明知会死,主动堵了枪眼。董存瑞明知会死,主动炸了碉堡。邱少云明知会死,在火海中一动不动。这些战斗英雄为了胜利连命都不要了,名利当然视如粪土了。当初西南联大的那群师生的心态,和那时中国千千万万英勇奋战的烈士们,本质上是一样的。民族都快亡了,同胞一直在不断的死去,还在学校混日子,岂不可笑。一张破文凭有啥用,乱世出英雄,一切都靠本事说话,努力学到真本事才是最重要的。清华泰斗陈寅恪的父亲是著名爱国诗人陈三立,日军攻占北平后,陈三立绝食而亡。陈寅恪正在给父亲办丧事时,日本宪兵队送来了请帖,邀请陈寅恪前去司令部做客,想聘请陈寅格去日伪大学任教。陈寅格根本都没去司令部,接到日本兵通知的当夜就离开了北平城,甚至都没办完父亲的丧事,最终来到西南联大任教。日本人还找了学者闻一多,公开对其承诺只要留下来教学,保证有丰厚的年金,日本方面会给闻一多配置保姆、厨师和车夫,还给配2个秘书,这是何等优越而体面的生活。但闻一多拿着几本书,带着孩子就离开了北平,同样是寻到了西南联大,然后任教。当时西南联大的环境如同贫民窟,但没有一位师生介意。

西南联大有一群见惯了生死的学生,和一群面对日本人诱惑毫不动心的教授。这群人,是真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战争和死亡就像催化剂,激发了西南联大学生的所有潜力,他们淡漠生死,视名利为粪土,努力学习,努力追求真理,不需要任何人的督促。梅贻琦先生定下的制度确实有引导之效,但并非核心原因。所以,西南联大自此成为了绝唱。

改革的核心在大学

西南联大确实无法复制,但它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和科研上的天赋是无以伦比的。中国那么穷,环境那么差的时候,我们都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大师和科研人才。只要能通过某种办法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爆发出的科研实力会让世界颤抖。但今天的中国大学,不管你是200分入学,还是600分入学,只要你能拿到那一纸学籍,最终你们都会拿到一样的毕业证。60分万岁的风气始终没有消除,进入大学后想毕业简直太过简单。在最适合学习,最适合科研的黄金年龄,中国学生就这么被整整耽误了4年。4年啊!人生能有几个4年。中国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考核近似于无。现在中国教育的改革一直纠结在初中和高中教育,为了一个快乐教育和学区制度改来改去。这有意思吗?中国的高中教育,放眼全球都没人说个不是,中国高三学生的基础之扎实在全球都有口皆碑,简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辈子知识含量的巅峰。但中国的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那简直就是冰与火的极端,从极强变成了极弱。200分的中考生进名牌高中是跟不上的,每次考试都一塌糊涂,看试卷如同看天书。但200分的高考生,只要能混进大学,就算是重点大学他也能活的非常滋润,顺利毕业不成问题。中国的大学和高中,是按同一套规则管理的,唯一的区别就是高中教育的后面会接一个残酷的高考,而大学教育没有。这就导致中国的教育系统,始终培养不出大师,问题的根源不在高中,而在大学。大学教育制度该怎么改?很难改,非常难改,不然潘际銮院士推动的大学教育改革也不至于失败。但这条路,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我希望中国教育后面的改革,能把精力主要放在大学,哪怕先搞几个试点也行。不让滥竽充数的差学生毕业,我觉得这算是学术强国的基本要求了。改革开放40年了,中国已经不缺钱了,但是缺科技。大学,到了该继续改革的时候了。

3 阅读:111

评论列表

理想主义晚期患者

理想主义晚期患者

4
2020-07-10 17:26

时代过了,冷饭再炒就馊了!

心力憔悴

心力憔悴

3
2020-07-18 17:39

一直在抄袭模仿,从未超越[点赞]

心力憔悴

心力憔悴

3
2020-07-18 17:39

创新创造是和自由分不开的,同样是东亚人,日本二十一世纪头十九年产生了19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点赞]

气冲天下

气冲天下

2
2020-07-21 05:38

这是很正常的事,人才永远是少数。。

种田大户

种田大户

透析历史谜底,启迪思维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