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曾经是德国制造的骄傲,如今却成了当地的焦虑制造机。
2023年前三季度,大众全球销量同比下降2.8%。
其中第三季度更是暴跌,尤其在中国市场,跌幅超过10%。
裁员、减薪、关闭工厂,大众的“断臂求生”引发了德国国内的巨大震荡。
然而让德国人五味杂陈的是,大众果断抛弃德国的工厂。
却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频频加码,甚至喊出“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
德国制造怎么了?这种策略究竟是冒险的豪赌,还是明智的抉择?
当特斯拉等新势力在电动车领域高歌猛进时,大众还在燃油车的舒适区里徘徊,错失了宝贵的转型窗口期。
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大众的传统燃油车业务受到挤压,利润大幅下滑,曾经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除了新能源转型的压力,大众还面临着德国国内的高成本困境。德国的高福利政策确保了工人权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加之严格的环保规定,使得大众的运营开支维持在较高水平。更为严峻的是,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紧缺问题,导致大众的能源费用急剧上升,进一步加重了其经营负担。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大众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紧缩措施来止血。关闭工厂、裁员、减薪,这些举措虽然能够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但无疑会对德国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更让德国人难以接受的是,大众的“断臂”并没有指向海外工厂,而是砍向了德国本土的工厂,甚至还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发出了“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这无疑是在德国制造的心脏上捅了一刀。
但这无疑引发了德国工会的强烈反对,甚至惊动了德国总理朔尔茨。大众与工会之间的博弈,也成为德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大众的困境远不止于此。德国的高劳动力成本、僵硬的产业结构以及愈发严格的环保规定,均给大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巨大的市场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无疑对大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对中国市场而言,大众既面临挑战又拥有机遇。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极为激烈,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对大众等传统汽车制造商构成了严峻挑战。
但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以及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为大众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要想在中国市场立足,必须拿出真本事。大众开始积极布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投资建设研发中心,收购中国车企股份,入股锂电巨头,甚至不惜与中国车企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让大众看到了希望。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以及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都为大众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大众押宝中国市场,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战略选择。
大众的中国牌,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大众或许能够重振雄风,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赌输了,大众或许将面临更大的危机,甚至走向衰落。
大众的中国牌,也折射出德国的失策。德国政府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使得德国错失了与中国合作的良机。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不仅损害了中德之间的经贸关系,也阻碍了德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德国曾经是全球工业强国,但如今却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危机。德国制造业成本高昂,创新能力不足,在新能源领域更是落后于中国。
德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更是加剧了德国产业的困境。
大众关闭德国工厂,将产能转移至中国,对德国经济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击。这不仅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也会削减德国的税收收入。
更重要的是,这将削弱德国的工业基础,加速德国产业空心化进程。与德国失误截然不同,中国正崭露头角。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成就斐然,引领全球技术前沿。
中国掌握了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并拥有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吸引全球车企激烈角逐。
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鼎力扶持,营造了优越的政策氛围。涵盖补贴到充电桩布局的全面支持,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荣铺平了道路,对广大民众而言是重大福音。
更重要的是,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更高,这为大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反观德国,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严格的环保法规、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以及工会的强势地位,都让大众在德国的生存举步维艰。
德国政府在能源政策上的摇摆不定,更是加剧了大众的困境。大众的“中国优先”战略,也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下企业生存法则的转变。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企业唯有拥有国际视野并采取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方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足。
大众虽然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但也面临着来自本土品牌的强大竞争压力。为了在中国市场稳固地位,大众必须持续创新,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本文信息来源
环球网2024.9.4——美媒:削减成本,大众汽车史上首次考虑关闭德国工厂
国际在线2024.9.3——大众考虑史上首次关闭德国工厂意味着什么
中国新闻网2024.9.3——为节省成本 大众考虑首次关闭德国工厂
文/编辑:Likkke
德国已经没有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