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酒香不怕巷子深”。作为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的农民收藏家张炳辉,到底他有何等的魅力?十多年来竟然能够吸引省市县官媒的反复关注,先后对其进行6次专题采访报道呢?
张炳辉与他收藏的冷兵器
张炳辉的部分藏品
张炳辉的部分藏品
张炳辉的部分藏品
部分官媒的专题报道
客家民俗老物件的独特魅力
广东省梅州市客家民俗展览馆的主人张炳辉,是一位有近40年收藏历史的农民收藏家,说起他的收藏历史和故事,几天都说不完。关于他的收藏事迹的专题报道,最早见于梅县文联主办《梅苑》杂志2011年第2期《历史瑰宝,回旋重生——记梅县民间收藏家张炳辉》。
梅县区文联组织文艺工作者参观张炳辉的客家民俗展览馆和红色博物馆
2011年12月24日的羊城晚报文章《藏在深山古村里的收藏家》提到,原梅县博物馆的朱迪光馆长对张炳辉大加赞赏:“张炳辉多年来的收藏,保护了散落在民间的客家民俗用品,为学者提供了可参考和研究的文物实品,也让人可以直观地了解客家人当时的真实生活情景”。
2012年1月28日的羊城晚报的文章《5万多件客家民俗藏品让远道而来的人们找回旧时生活记忆——小小农家想办民俗博物馆》显示,春节期间,每天都有邻近村庄、乡镇,甚至邻近的福建村民到“梅县收藏家协会桃尧分会”参观,许多乡亲看后都对张炳辉赞不绝口:“很多物品似曾相识但已很久没有见过了,一看到又勾起了曾经的记忆”。不少携妻带子的参观者还成了临时的义务解说员。
参观者与张炳辉(右一)合影
张炳辉对记者说,他想办一个民俗博物馆,“希望这些藏品能够激发大家更加热爱客家文化,热爱家乡”。
2012年2月1日的梅州日报文章《古村落里的淘宝迷》说,张炳辉痴迷于收藏,经常卖农产品的钱刚到手,就已经是别人家的了。13年前,张叔说“(老物件的)具体数量,我也数不清了,至少有5万件,每一件都有它的故事”,这些老物件,承载了客家人沉甸甸的历史和故事,值得客家文化研究学者们深入去研究和挖掘和宣传。
从2014年2月25日的梅州日报文章《只为留住历史的记忆》中看到,2014年的元旦期间在梅州市院士广场举办的首届客家文博会,筹备组邀请他参加,他的藏品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许多人出高价想买他的宝贝,都被他拒绝了。
2022年5月2日的《梅州日报》题为《痴迷老物件36年,藏品已超6万件——记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民间收藏家张炳辉》的文章中张炳辉说:“古董是越放越老越有价值、越有意义的,接下来我也希望上级政府帮我一下,帮我找个地方做展览馆,以后供子孙后代、供大家来旅游观赏,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客家)文化。”
勤俭节约,痴迷客家民俗老物件收藏39年
勤劳的张叔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痴迷于客家民俗老物件的收藏,不知不觉已39年了,藏品早已超过6万件,其中包括被央视鉴宝专家鉴定为唐宋水车窑双耳罐、宋代水车窑青瓷碗、清代龙泉窑葵口碗、清末民国肇庆端砚石等珍贵藏品。当然,更多的藏品是从清朝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客家人用过的各种老物件等。
央视鉴宝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炳辉叔以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骑着摩托走遍福建的永定、上杭、武平,江西的寻乌,广东的梅县(含梅江区)、大埔、蕉岭、平远等闽粤赣边的客家地区,走村串户,低价收购了大量客家人用过的老物件,以及红色题材的老物件等。当然,也有部分藏品是他高价收购的,比如他收购的第一件藏品——福建上杭的客家人娶媳妇嫁女儿时用来装糖花、沾花饼、花生等的承盒就花了他3万元。
张炳辉收购的第一件藏品——福建上杭承盒
从聊天中得知,张叔收购老物件主要选择那些装饰漂亮、建于清代或民国时期的客家古民居。它们的屋主人的先辈在南洋等地发财后,家底殷实,家里值钱的老物件比较多。张叔收藏的雕刻精美的鎏金床和传统家具等就把他老屋的两间房子堆得满满的。
精美的鎏金木雕床(一角)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对闭塞的闽粤赣边客家地区,老百姓的信息比较闭塞,在新型的家私家具、日常用品的冲击下,老物件被看成碍手碍脚的废品,因而给点小钱就卖了,笑容可掬的张叔把节衣缩食几十年积攒下来的钱,全部换成了各种各样的老物件和红色藏品等,这些老物件把张叔的小楼房和天棚都塞满了。张叔这些老物件视为珍宝而舍不得卖,对此,他的家人颇有微词。
藏品多得记不清、找不到
早在10多年前,张叔收藏的藏品就超过了5万件,现在到底有多少件?有哪些藏品?他自己也记不太清楚了。2021年春夏,有位对客家传统民俗颇有研究的李总问我在哪里见过以前手工裁剪的客家传统服装大襟衫,我思来想去,想到炳辉叔的藏品那么丰富,肯定有大襟衫。张叔说应该有,但不知道有多少件,也不记得放在哪里。
2021年10月17日,张叔终于找到了一件蓝色的大襟衫,我将照片发给李总看后,她说这种大襟衫正是她所要的,让张叔继续寻找大襟衫。
客家传统服装——粗布大襟衫
梅州市客家民俗展览馆参观路线:
百度导航到“梅州市客家民俗展览馆”即可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