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渡嵩山的念一吴公祠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2025-01-26 22:06:44

念一吴公祠位于梅县区白渡镇嵩溪村的宝山下格子里,背靠满山锑银矿的宝山,前临源源不断的高思河,是一座两堂两横一门坪组成的偏小型客家民居。据德高望重的吴庆茂老师介绍,嵩山吴氏念一公的后裔超过20万人,广泛分布在台湾、四川、广东的增城、从化、黄埔、惠东、惠州、四会、广宁、清远、平远等地。每年春分,各地吴氏后裔齐聚梅县白渡嵩溪村念一吴公祠,祭拜吴氏祖先,感念祖先恩德,场面十分热闹、壮观。

念一吴公祠的外大门

内大门

吴公祠的上厅

温公祠一角

元朝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躲避战乱,念一公从福建宁化石壁(一说上杭县)辗转迁徙,于明洪武年间到嵩山径口村的牛角岌下搭草寮打铁谋生,与其子十一郎公(嵩山吴氏二世祖)吃苦耐劳、节衣缩食,经过多年的努力,慢慢有了积蓄,在嵩灵村墩上买地建房,后来还建了吴氏祖祠(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分给了贫苦农民)。

20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嵩山吴氏后裔共同协商,大家自觉出钱出力、提供土地、木材等,在嵩山的宝山下面建起了两堂两横一门坪的念一吴公祠,高薪聘请梅县知名的民间画师嘉翔(号学文)为祠堂的内外大门、上堂屏风的上方等处绘制精美的仿古风格壁画。

大埔籍的国民党陆军中将吴奇伟还向祠堂赠送了牌匾,并要求祠堂大门上书写“吴氏祖祠(见正大门上方)”四个大字。

祠堂的外大门门楼上书“念一吴公祠”五字,两边的门联为:“吸山川秀气,萃天地精华”,如此霸气的对联,在梅州市现存的客家民居中也不多见。据吴庆茂老师介绍,温公祠的对联全部都是径口村墩上的清末老秀才,嵩山十九世吴石根所撰。

外大门

温公祠上堂的柱联为:“由闽峤而分支,基开嵩土,系衍金陵,至德溯源流,姓氏芬芳昭史册;妥祖宗之灵爽,座拥青山,门环绿水,发祥看胜地,人文蔚起际风云。”对联点明嵩山吴氏来自福建,在嵩山开基,起源可追溯到金陵(今江苏南京)。

上厅的柱联

上堂柱联的两侧各有两幅摹古笔法的彩色壁画,上面两幅为花鸟图,下面两幅为山水画。四幅画作笔法老道,耐人寻味。从落款可知,壁画为民国卅一年(1942年)壬午岁季春三月梅县知名的民间画师嘉翔(号学文)所画。

上堂的古风壁画

松口著名的古民居“古秀阶(崇庆第)”,石泉坝中学旧址延庆庄的壁画都是嘉翔的佳作,其中解放战争时期建造的古秀阶,破四旧的时候壁画被人泼了石灰水,但洗掉石灰水后,壁画依然清晰可见,可见其壁画不仅画工娴熟、令人称赞,用的颜料也是十分讲究的。

穿过外大门,面向门坪(斗方)的是一正两副的三扇大门,正大门上书“吴氏祖祠”,大门两边为吴氏祠堂常用的门联:“延陵世泽,渤海家声”。“延陵世泽”指的是吴国开国君主泰伯的后代,“渤海家声”指的是泰伯的弟弟仲雍的后代。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仲雍兄弟为了避位而奔赴荆蛮,共同建立了吴国。泰伯的后代以“延陵”为堂号,表示世代相传的恩泽和功绩;仲雍的后代以“渤海”为堂号,表示家族的声望和影响。

正大门的对联上方有两幅壁画,一幅画的是《孟浩然踏雪寻梅》的故事,另一幅画的是《陶渊明爱菊图》,孟浩然和陶渊明都是隐士,他们的故事传承千年,历久不衰……

嵩山吴氏念一公的裔孙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英才辈出,繁荣昌盛。

0 阅读:1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走遍梅州及周边,分享梅州各类美景,争做梅州的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