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冀中军区司令部陷入日寇重围,司令准备率部突围。突然,27团的1位排长跑出防守阵地,向日寇告了密。形势危急,司令拿着望远镜观察敌情,看清日寇的兵力部署后,反而不怒反喜。
6月,日军在冀中抗日根据地设立多个据点,企图集中消灭八路军的有生力量。面对来势汹汹的日伪军,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率部突破封锁,抵达威县掌史村中暂时休整。
经侦察队获得情报来看,掌史村是敌人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往这里向南15公里的威县、往北30公里的南宫市和往东50公里临清县各有一个日军中队。
吕正操一边部署岗哨警戒,一边命令炊事班生火做饭,好让疲倦的将士们暂时休息一下。然而,不知道日军怎么得到的消息,还没等炊事班的饭菜做熟,就有数千名鬼子包围了过来。
哨兵发现情况后立即鸣枪示警,吕正操顾不得休息,赶紧集合部队准备御敌。日寇发现阴谋已经暴露,便改偷袭为强攻。
然而,吕正操此时所率队伍,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27团的两个营和两个特务连,加起来几百人。这敌我实力悬殊,根本无法与敌人正面交锋。
但是,大敌当前,27团的将士们也只能依靠简陋的工事,和如潮水般涌入的鬼子浴血奋战,一连打退了敌人几次冲锋。日寇见强攻不下,便狼狈后撤,27团暂时守住了村口阵地。
为了抵挡日寇接下来的攻势,吕正操安排战士们做好警戒,抓紧时间修筑工事,并封锁消息。可越是这样,越是会出现意外。
就在工事修筑得差不多,大家都在放下工具吃午饭的时候,侦查员匆匆来报:“报告司令,出事了!
“怎么回事!”吕正操警觉地出门询问,身边侦查员刚从岗哨跑回来气喘吁吁地说着:“司令,27团的一个排长,投敌了!”
“什么!”吕正操赶紧到27团部了解情况,只见27团团长手里拿着一张纸,纸上写着日军的劝降信息。原来,这个排长很早就收到了日军的传单,但是一直藏起来没有上交。
手下的叛逃让吕正操措手不及,更要命的是,这个叛变的排长必定会向日军透露我军信息。于是,吕正操赶紧喊人了拿来望远镜,找了一个高处眺望敌情——不远处伪军的炮楼陆陆续续集结人手,但是并不多。
吕正操冷静地分析了情形,推测那个叛逃的排长并没有告诉敌人我军的具体实力,可以使用“蘑菇战”和“顶牛战”来应对。
作战计划定好后,吕正操安排各个连队即刻加固防御,做好应敌防御,等待突围时机。果然,如我军所料,敌人并没有从叛徒那里得到准确的信息,就先派了几百人前来围剿。
趾高气昂的敌人到达战场之后,连战斗部署也不做,大摇大摆地将迫击炮和重机枪放在村口。很多日军连衣服都没穿好,直接敞怀提刀让手下冲锋。
看到这一幕时,吕正操不禁笑了起来:“没想到这个叛徒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吕正操使用阶梯火力部署,要求战士们仅用步枪和手榴弹,让敌人更加相信八路军只是一小股游击队。
敌人发现久攻不下,赶紧摇人,增援到了一千人并且分四批进攻,还用上了毒气弹。我军依旧是只使用步枪和手榴弹还击,依然没有让他们占据优势。
战斗持续了半天,敌人的增援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人,发动了第五次进攻。
吕正操冷静地思考着形势,认为这次进攻,很有可能是最后试探:“告诉同志们,万不得已之时只能用轻机枪打单发。”不出所料,敌人认为这是最后的实力,就没有再呼叫增援了。
直等到天色渐黑,吕正操派出的最后一波侦察员回来后,看了看手表后大喊:“时间到了,告诉同志们,发起反攻。”
说时迟那时快,反攻指令刚下达,战士们憋了一天的劲,可算是找到了发泄口。大约夜里十点,27团的战士们直接给敌人“上硬菜”,迫击炮、掷弹筒和机枪统统招呼。
敌人耗了白天一天,晚上人困马乏直接倒头就睡了,突如其来的炮火让他们睡眼蒙眬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在此之前,叛徒交代的情报加上多次的火力试探,敌人一直以为这里只是游击队,没想到是正规的主力部队,他们已经没机会叫增援了。
为了看清楚战况,敌人使用了照明弹。随着照明弹的升空,八路军战士拿着刺刀出现在敌人面前,吓得敌人来不及还手,甚至连伤员来不及管,夹着尾巴逃跑了。
重武器处的敌人反应过来,正准备反击,只见有三颗红色的信号弹飞上了天空,八路军按照计划分三路冲锋突围。
借助着敌人的照明弹,吕正操带人冲出村子,沿着村后天然沟壑摸出包围圈,各路战士也随即跟上。
掌史村突围战中我军伤亡46人,敌军伤亡大约500多人。这场战斗是冀中军区“平原游击战”“村落防御战”的典范,是以神机妙算,冷静沉着闻名军区的吕正操指挥的又一次出色的以少胜多的游击战。
据史料统计,从1939年创立冀中军区以来,吕正操先后利用地形,使用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术,与敌人周旋。
在相对劣势的平原地区,吕正操率部对抗日军的大扫荡和蚕食歼灭,取得优秀的战绩。毛主席还评价冀中抗日根据地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模范以及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