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奇葩说》#该不该要二十岁一夜成名的机会#辩论中为姜思达圈了粉。
辩论一开始,他跟绝大部分人一样,当一夜成名的诱惑抛在自己面前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怕天上突然掉下的馅饼把自己“砸死”。
毕竟俗话说得好,有得到就会有失去。更何况一夜成名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
但敲黑板划重点,辩题里说的年龄是20岁。
20岁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我们正式步入成年人的圈子,开始不再被按部就班束缚,开始需要自己去思考去选择未来的路。也意味着我们羽翼未丰却要自己开始尝试飞翔。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下,拼不了爹的拼学历,拼不了学历的拼能力。
而正如姜思达那句“20岁的我们,有什么?”一样,在20岁这个一无所有的年纪,我们拿什么去拼?
我以前常常觉得到了20岁之后一切都会不一样,会前程似锦,会熠熠生辉,会向之前笔记本里写下的“梦想”越靠越近。
而当我真正到了这个年纪才发现,比起混得风生水起,
更多的是每天盘算着三餐怎么吃更省钱,未来专业难找到对应的工作该怎么办,是要继续考研还是戛然而止。
我们越来越害怕选择。在人生的棋盘上,怕试错,怕全盘皆输。
“因为我们习惯了渺小,习惯了作为分母的人生。”
“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的典故里,我们却从来不会成为别人的典故”
姜思达这几句话一出来,我真的就一瞬间被触动了。
回想身边的人,有的人从小到大读书没拿过一次奖,成绩普普通通,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紧接着就是奔波于各种证书考试。
有的人朝九晚五的工作,挤地铁挤公交。哪怕心情再糟糕也得陪着笑脸应酬。
灯红酒绿车水马龙间,有春节不打烊坚持跑单的外卖小哥,也有穿梭在车流中因工作而无法陪伴女儿的专车司机...
我们渺小的如尘埃,时间的风一吹,就各自忙碌在各自的生活里。
却也因为渺小,常常忽略了自己不曾发掘的无限的可能。
所以到底要不要这个在20岁一夜成名的机会呢?姜思达的答案是要。
因为“我决定,试它一次。因为只有选择这个机会,我才能真正地抵抗我的渺小。”
突然想到前几天我刷到的这么一条微博,“导师一直劝我去尝试自己做博主,他说相信我能做到,但我实在是没勇气去试一次,到现在浮浮沉沉,我特别后悔当时没有去努力一把。”
看到这个微博的时候我不由得愣了一下,想到当时晚会上我因为害怕记不住词而拒绝了当主持人的邀请,还有担心自己不够优秀无法获奖而选择了不去参加比赛...
如果当时努力争取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原来有时候我们往往缺少的是面对机会时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勇气。
当错过那个机会时,才遗憾和质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拒绝。
当然,在这个时代,或许大多数人对成名的第一印象是带货网红,还有从选秀节目出道的亮眼的小鲜肉等等。
觉得成名这个词代表着名利、地位和追捧。但是其实不然。
一夜成名不单单是在指“明星”这一行业,它更多的,还是指那些抓住机会并且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的人。
还记得中国男篮历史上最年轻的国手——“追风少年”陈江华吗?
没有过人的身高,甚至连一场CBA比赛都没有打过的他,凭借惊人的速度和突破,在06年被尤纳斯选中。
而后通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从广东二队到国青队,最后进入国家队。
还有最强大脑选手刘星图,年仅18岁的他,在经历一波三折后,成功进入了30强。最后在和复活选手张梦男的Pk中遗憾淘汰。
在高手如云的赛场上,他们何尝不是渺小的存在。
但当机会来临时,他们都选择了牢牢抓住,奋力一搏,才有了所谓的“一夜成名”。
辩论最后,姜思达用自己的经历,向观众分享了一夜成名后自己的生活。
跟室友准备创业开工作室时姥爷爷突然去世。
走在街上第一次有人跟他要签名却悻悻离去的瞬间。
拿到通告收入后花三千块钱给妈妈买了一条塑料的水晶项链。
你会发现,成名后的他还是普普通通的经历着这些喜忧参半的瞬间。
就像他所说的,“如果非要说成名后有什么改变的话,那我的改变就是发现原来自己可以不变。”
不变的是什么呢?
我想,是那颗赤诚的勇于抓住机会和改变的初心,是那原本平凡的生活。
喜欢文章,可分享给身边人看。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