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几个月了?还用尿不湿啊?我们那时候,孩子三四个月大就开始把尿了,半岁就不用尿不湿了,省事又省钱!”
不少奶奶、姥姥甚至年轻妈妈,提起“把尿”,都带着点骄傲,觉得那是会带娃、孩子懂事的表现。
可你知道吗?
其实,从小“把尿”和用“尿不湿”的孩子,长大后在3个方面差距很大,家长别忽视。
一:对身体发育的影响,不是一点半点
我隔壁王阿姨家的小孙子,刚3个月的时候,开始频繁把尿。
每天早上七点钟一把提起来,两条腿一夹,嘴里喊着“嘘嘘嘘”,孩子还在眨巴眼呢,就被强行“排尿”了。
刚开始,他们觉得挺好,尿布省了,孩子也好像习惯了。
可没过多久,孩子一哭一闹,腿就夹着不松。
去医院一查,医生说:髋关节轻度发育异常,需要注意。
医生说得很直白:太早把尿、频繁把尿,很容易让孩子髋关节、脊椎受压,尤其是还不会坐、脖子都不硬的宝宝,被大人那样夹着提溜着,风险不小。
反观用尿不湿的育儿方式,虽然看起来,孩子晚学点排尿,但他们能顺着自己身体的发育节奏来:
能坐了再坐便盆;
会走了再学脱裤子;
脚跟屁股稳了,再慢慢训练上厕所。
不急,反而不出问题。
很多奶奶会说:“我那几个娃小时候都是这么把尿长大的,也没见谁有问题啊。”
话是没错,但那时候条件差,娃多,出问题的也多,只是没人当回事。
你觉得人家三十岁腰疼、腿疼、走路不利索,真是天生的?
早期那点“小动作”,可能早就埋了病根。
孩子身体还没发育成熟前,大人再有经验,也替代不了科学规律。
二:对心理发育的影响,被很多人忽视了
把尿这事,很多时候是按照大人的节奏来的。
大人觉得时间到了、孩子脸一皱、打个喷嚏,就一把抱起来“嘘嘘嘘”。
孩子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可能就条件反射地尿出来了。
次数多了,孩子容易形成一种被动的状态:“我不说也没事,反正大人会告诉我什么时候尿。”
等大一点,孩子心理上,就缺乏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表达,甚至有些会产生“我尿尿不对”、“尿尿是一件会被管控的事”这种潜意识的不安感。
有位妈妈曾经说,她儿子一岁半就会自己尿了,可到了三岁开始尿床,而且特别怕说出来。
晚上只要尿一点,就吓得哭,说“对不起妈妈我又尿了”。
这其实,就是小时候太早控制、太早干预,孩子没建立起自主感,反而对上厕所产生了焦虑。
而用尿不湿长大的孩子呢,他们虽然训练得晚点,但心理上更加从容和独立:
尿了——湿了——不舒服——表达出来——换了——舒服。
这是一套完整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锻炼。
别小看这点表达能力,将来孩子上学、社交、面对压力,都靠这类基础心理去支撑。
所以说,有时候“看起来早”,不一定是“真的好”;
“看起来晚”,可能是在为将来打基础。
三:自理能力的差别,越长大越明显
很多人觉得,把尿训练得早,孩子上厕所也早,代表懂事、听话、有规矩。
但这其实只是服从性,不是自理能力。
把尿的孩子,是大人喊了才尿,喊了才去。
用尿不湿的孩子,是自己说“我要尿了”,自己控制,自己做决定。
这两个差别,在三岁以后表现得非常明显。
我有个亲戚,家里两个孙子。
大孙子是她从六个月就开始把尿,一岁半基本不尿裤子;
小孙子是儿媳妇坚持用尿不湿,两岁多才开始训练上厕所。
前者确实早会,但问题是:一直要人提醒。每天早上起来,奶奶就得喊:“去尿尿去。”
孩子有时候玩得入迷,喊三遍都不肯动,一不小心就尿裤子。
孩子烦,奶奶更烦。
而那个“晚学”的小孙子,三岁以后,反而一声不吭就自己去厕所,尿完还知道冲水。
你不提醒他都能管住自己,反而更省心。
其实,这就是两种方式培养出来的结果——一个是听话的习惯,一个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现在带娃,不是看你会不会喊孩子尿尿,而是看你能不能教会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不是越早越好,而是顺其自然,又有引导才行。
四:什么时候断尿不湿比较好?怎么训练才顺当?
很多奶奶妈妈,都有这个疑问:“那到底啥时候该断尿不湿?”
其实,没有一个死规定,但一般来说,孩子在1岁半到2岁半之间,身体和心理都慢慢具备条件,可以开始试着训练了。
关键是看这几个信号:
●能独立坐稳、走稳;
●会表达“尿尿、拉臭臭”;
●尿布能干2小时以上;
●对上厕所感兴趣,比如看到大人上厕所也跟着模仿。
只要孩子出现以上2-3个信号,我们就可以开始轻松、自然地引导他们。
训练方法也不用复杂,记住这三步就行:
①固定时间坐便盆:
比如饭后、睡前、刚醒来时,带孩子去坐一会儿,不强迫,不骂。
②语言引导:
用简单的话提醒,“要尿尿了吗?”、“想不想拉臭臭?”——让孩子习惯提前表达。
③出现成果就鼓励:
一次成功,就多夸一句:“哎呀,真棒,尿在便盆里了!”——增强孩子自信。
谁都不想孩子将来输在身体、心理或习惯上。
而决定这些的,从来不是你多早开始把尿,而是你是不是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让孩子成长得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