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一开始叫做《功德林》,但在看完黄济人的初稿后,公安部副部长凌云表示:“可以把《功德林》改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这能体现时代的晴朗与开阔。”
这部作品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黄济人的父亲叫做黄剑夫,不仅是国民党第16军少将副军长兼109师师长,还是黄埔军校第五期的毕业生,在平津战役期间率部把守德胜门。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起义,黄剑夫不愿意参与起义行动。但当时全国解放的形势已然不可逆转,面对这种情况,黄剑夫只得选择在1950年1月率部在四川阆中起义。
1951年,刘伯承元帅主持创建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在创建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之初邀请了黄剑夫及其他毕业于黄埔的国民党将领前往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任教。
1969年,黄剑夫去世,1978年才举办追悼会。
在父亲黄剑夫的追悼会上,黄济人遇到了他的舅父邱行湘。
相信不少年过半百的溧阳朋友对邱行湘一定很熟悉,在四平战役中,邱行湘表现突出,一度被蒋介石称为“邱老虎”。
在抗日战争中邱行湘屡立战功,歼灭日军近万余人,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8年3月初,西北野战军取得宜川大捷,将西北战局彻底改变,洛阳周围的情势也发生了变化,当时仅剩下国民党青年军206师据守洛阳,中央军委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于是下令让陈士榘、唐亮指挥此次战役。
在作战联席会议上,经过一番讨论,决定集中主力以速决手段争取在敌人赶到之前攻克洛阳。
洛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听说解放军可能要打洛阳后,蒋介石决定让94军第5师中将邱行湘取代了整编206师师长肖劲据守洛阳。
在面见蒋介石时,邱行湘立誓:“除非天塌地陷,洛阳万无一失。”
紧接着邱行湘对我军的战术进行了研究,在短短几天内,邱行湘不仅完善了军事设施,还构成了三道阵地组成的坚防体系。
对于这三道坚防体系邱行湘非常满意,甚至放下豪言壮语,称其“固若金汤”。
可邱行湘万万没有想到重点设防的东门会被解放军突破,3月14日晚上10时,国民党国民党206师全军覆没,邱行湘被活捉,洛阳战役至此结束。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管理100多名被俘国民党高级将领,党中央在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功德林路设立了战犯管理所,俗称“功德林一号”,这是中国第一个劳动改造场所,邱行湘也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
由于他在改造期间表现积极,因此在1959年与杜聿明、王耀武、陈长捷等人一同获得特赦,成为人民政府第一批特赦的人员。
特赦后,组织任命他为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
黄济人对于自己的父辈们一向都很崇拜,他认为邱行湘的经历很坎坷,对此很感兴趣。
于是在追悼会结束后,黄济人对舅父邱行湘说:“我想写你们的故事。”
邱行湘在听到黄济人这一想法后,予以支持,他将自己亲手写的介绍信递给黄济人,在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对黄济人非常欣赏。
1978年,黄济人带着舅父的介绍信以及一书包的馒头出发,他并没有想到,此行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1975年,中央将最后一批在押的战犯特赦,这些战犯有的留在祖国继续生活,有的则选择去国外安度晚年。
想要了解这些战犯的情况并不难,只是想要找到他们并不容易。
在舅父邱行湘的帮助下,黄济人掌握了部分国民党战犯的居住信息,正式踏上了采访之路。
黄济先后辗转来到南京、北京、上海等地,找到了杜聿明、黄维、沈醉、宋希濂等人。
据黄济人回忆,在采访的绝大数人中,黄维算的上是最特殊的一个,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黄维从鹅湖师范毕业后,便回乡做了一名小学教员,此时恰逢国内军阀混战,在这个时候,黄维的一腔报国热血被激起,于是他开始宣扬共产主义精神和思想。
没想到他的这个行为惹怒了当地乡绅,因此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远走他乡。
在此期间,黄维结识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两人相交甚欢。在方志敏的介绍下,黄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一直以来,黄维的性格都是比较顽固的,这或许和他曾经的教书经历有关。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黄维参与了东征,在东征中表现出色,随后又跟随孙传芳征战,得到了上级的认可,黄维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团长,他的军事生涯拉开了序幕。
蒋介石很器重黄维,认为他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把他安排到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在陆军大学学习期间,黄维的军事理论知识及军事才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从陆军大学学成归来后,黄维得到了蒋介石心腹陈诚的重用,他在国民党内逐渐有了自己的威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黄维正在德国深造,归国后,第一时间便赶到了军委报到。
当时第67师师长李树森在战斗时受伤,陈诚看到黄维后,心中有了人选,立即将这一情况汇报给蒋介石,希望能得到批准。
蒋介石询问了黄维对目前国内战事的看法,黄维回答道:“日军虽然装备精良,但他们国土面积较小,难以保证供给,是无法长期作战的,我们如果采取持续消耗的作战方针必然能获得成功。”
黄维也由此接任67师师长,此后黄维率部赢得了多场战斗的胜利。
1948年,淮海战役拉响。陈赓和黄维是黄埔军校的同学,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在陈庚的建议下,我军佯装撤退、诱敌深入,果然,黄维中计了!我军包围了黄维的军团,黄维被俘。
被俘后黄维拒绝改造,一直秉持着不合作、不配合的态度。
当时国民党不少被俘将领都在劝降书上签字,当黄维看到劝降书后,怒不可遏,大声怒斥道:“古往今来只有战死的烈士,哪里会有投降的将军!”
历经27年的改造,黄维获得了特赦,特赦后经过党中央的一致决定任命黄维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参与工作,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黄维都十分感慨。
黄济人见到黄维后,向他表达了自己想要撰写国民党战犯相关的事迹,黄维却说:“这个东西写出来有什么意思呢?除了让共产党看国民党的笑话,我认为一点意思也没有。”
从黄维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不想配合,也想让黄济人早日放弃,他推辞掉了黄济人对他的采访。
直到黄济人给黄维看了自己先前写好的邱行湘的故事,黄维落泪了,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他将黄济人留在自己家吃住,并对他说:“你不是要写战犯改造吗,我楼上楼下全是战犯,我不给你讲监狱的事情,总有人会告诉你嘛!”
黄维的这番话点醒了黄济人,黄济人向他表达了感谢,陆陆续续采访了在北京想要去采访的特赦人员。
回到内江师范学院后,黄济人便开始了创作,用时半个学期,完成了二十八万字的初稿。
当初稿完成后,黄济人陷入了深思,该给它取什么名字呢?书稿又该往哪里寄呢?如此敏感的题材,能否允许他一个学生来“评头论足”呢?
三、巨作问世,震惊世人黄济人给书名取名为《功德林》,在无数战犯心中这是一片圣地。
可如此敏感的题材是万万不能寄给任何出版社、杂志社编辑部的,于是他想到了将《功德林》的初稿寄给曾主管国民党战犯改造的公安部,苦苦等待公安部的回信。
终于在他毕业之前,收到了公安部的公函。
在公函中,公安部相关人员对黄济人的初稿给予了肯定,并邀请他赴北京改稿。
这一刻,黄济人的内心很激动。
来到北京后,三位部领导一位局领导热情接待了他。
黄济人这部作品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呈现,并且里面的内容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亲身经历和真切的感受。
美国媒体曾公开造谣新中国的战犯教育改造工作,公安部领导认为黄济人的这部作品能给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
他们给黄济人提供了一些有力的历史资料,副部长凌云向黄济人提出建议,将《功德林》改名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因为这部作品,黄济人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改变,当他同届的同学还在内江师范学院当学生时,黄济人已经成为了公安部国际政治学院新闻系的教师。
1980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在公安部国际政治学院办的刊物《时代的报告》上连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时隔两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了《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单行本,这部特殊题材的纪实类畅销书吸引了海内外成千上万的读者。
1991年,黄济人所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被改编成电影《决战之后》,至今仍被称为经典。
他也走入了独特的“国民党将领题材”创作领域,陆陆续续创作出《崩溃》、《哀兵》、《征夫泪》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记者在采访黄济人时,询问道:“你和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曾接触过,在你看来他们是怎样的人?”
听到记者的这番话,黄济人思考片刻后,说:“我不敢去评价历史的是非功过。”
在所有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与他接触最多的就是杜聿明,在杜聿明去世前曾叮嘱老伴:“不要去美国也不要去香港,去了人家会利用你的,共产党对我不薄,不要给人家添麻烦。”
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为我们揭开了,在解放战争中被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狱中以及获赦后的生活遭遇。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我党的宽宏大量,能感受到我党的广阔胸怀,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窥见人性,这是一部特别的作品,是一部具有深意的作品。
当然,也很敬佩黄济人的勇气和执着,他用自己的作品为时代留下了真实而鲜活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