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一款名为chatGPT的AI聊天工具爆火,仅5天的时间就斩获100万用户,两个月活跃用户轻松过亿,这也是截至目前用户量增速最快的应用之一。之所以AI聊天工具如此火爆,因为它确实能给许多用户带来许多便捷之处,比如撰写邮件、论文、脚本,电脑编程、内容创作等。
正是因为AI工具的诸多优势,国内企业犹如下饺子一般涌入了AI赛道。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AI相关企业注册量新增42.71万家,2023年新增52.92万家,目前国内现存AI相关企业180.4万家,可以说我国AI相关产业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增长态势。
然而,不少人则持以一种质疑态度:这些人创业是认真的吗?
根据国内统计机构数据显示,在chatGPT发布后的600多天时间里,国内新注册成立后,如今却处于注销、吊销或停业一场状态的AI相关企业数量高达8万家左右,这一数据占新注册企业总量的8.9%,而过去三年的时间,中国注销吊销AI相关企业数量超过20万家。
正常吗?
不少人认为,这属于正常现象,市场本身就是优胜劣汰,这是所有行业新旧轮替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也不仅限于国内环境,国外也不乏此类案例,比如AI巨头Character.AI,25亿美元卖身谷歌,Inflection卖身给微软等等。
但客观来讲,三年20万家AI企业注销或被吊销,不可否认“降温”现象非常明显,相对其他行业而言,这一现象显得比较突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当人工智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新风口,不少企业迎合人工智能热度入局该赛道,有些为了迎合市场红利实现快速营收,也不排除一些企业获取补贴快速上市“割韭菜”。但人工智能和芯片行业非常相似,两者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尖端人才,需要在算法、算力、模型等方面持续突破。极高的研发投入,稳定且实力强劲的研发团队,早已成为一些AI企业面临的重要负担。
其次,为实现快速营收,尤其是chatGPT发布初期,不少企业采用的是“调用接口”的方式,也就是说只开发一套前端,后端调用chatGPT接口。表面上看似AI企业,其实是“套壳公司”,他们甚至都解释不清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而受外界环境影响,chatGPT不仅封禁中国区账号,还终止对中国提供API服务,而关闭API接口后,最后谁在真正做AI?谁在裸奔?一目了然。
另外,国内人工智能大模型可能有数百家,表面上看似“百模大战”实则是资源浪费,有些企业为能脱颖而出,开始卷算力、卷算法、卷功能、卷价格,在国内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面前,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为规避抵消竞争不得不选择退出。
不过,一些专家认为:此事并非坏事。从市场和发展前景来看,大量AI企业退出反而是市场的“自我净化”。此举可以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具备创新能力、有实力的企业,从而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从而促使相关企业和行业聚焦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AI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同意的请点赞,同时转发给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