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吴飞:建议恢复土葬,现在的火葬,是把人当作垃圾处理

诸葛子淳侃谈 2025-03-28 13:46:37

2021年,有人站出来主张重新采用土葬方式,理由包括:

火葬这种方式,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处理废弃物一样,少了应有的尊重和温情。

这种观点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广泛讨论,同时也触及了中国人虽然平时很少谈论,但实际上非常看重的丧葬习俗。

说这话的人可不简单,是北大哲学系和宗教学系的吴飞教授。他在北大拿过社会学本科和哲学硕士,还去哈佛读了人类学博士。他的老师是咱们国家赫赫有名的文化学者王守常先生。

他多年来一直在钻研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丧葬习俗,因此提出了这个观点。那么,他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呢?另外,我们现在的殡葬体系又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中国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早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了土葬的传统。那时候,人们用棺材装殓遗体,再埋入地下。不过,这种安葬方式在当时是皇室和贵族的特权,普通百姓根本没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

正因为这个原因,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普通百姓认为,越是复杂、讲究的葬礼,越能显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种观念从唐宋时期开始,经过元明两代,变得越来越根深蒂固。即便是普通人家,也非常重视死后的排场,更不用说那些皇室贵族了。看看那些规模宏大的皇陵,就能明白这一点。

历史上火葬并不罕见,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就流行过这种丧葬方式。不过宋朝特别重视文化和礼仪,坚持传统的儒家丧葬观念,认为火葬有伤风化,因此官方明令禁止民间采用这种安葬方式。

到了清朝时期,这种局面才迎来了根本性的改变。

清朝的皇帝们不是汉人,而是女真族,他们的风俗习惯受契丹文化影响很深。在清军打进山海关之前,不管是有钱有势的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死后大多都是火化处理的。

满族人的丧葬习俗是将逝者火化,骨灰装入布袋,再放进陶罐中埋入地下,这种做法和现在的火葬用骨灰盒差不多。就连清朝的王公贵族也都是这样下葬的,说明这种传统在满族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火葬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简单省事。这可不是随便说说,想想看,在战乱年代,活着的人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还有精力去讲究死后的排场?再说了,就算把人埋了,谁能保证坟墓不会被战火波及、遭到破坏呢?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在清朝初年,火葬这种安葬方式曾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还被清政府正式列入官方规定,成为必须遵守的制度。

遗憾的是,中国儒家文化涵盖面广,随着时间流逝,满族越来越受到儒家思想和汉族文化的熏陶,"入土为安"的观念也慢慢在他们中间扎根。

在康熙时期,土葬的做法开始出现,到了雍正年间,这种做法逐渐普及。等到乾隆皇帝即位,他干脆直接下了一道圣旨:

民间有些人不明事理,还是坚持用火葬,只是习惯使然……除了那些实在没办法只能带着骨灰回乡安葬的情况可以网开一面外,其他的火葬行为一律禁止……——乾隆十二年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七十七》

从那时候起,火葬就被完全禁止了。但在南方地区,老百姓还是经常偷偷用火葬,怎么禁止都没用。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普遍实行土葬制度。但建国后,随着战争结束,国家逐步恢复,人口迅速增长。短短五年内,城市周边的山地几乎被墓地占满。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在那些地势平坦、没有山地的区域,如果坚持实行土葬,就不得不占用大量适合耕种的土地。因此,当时还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情况——只要发现一块无人认领的坟地,很快就会被人们铲平,改造成农田种上作物。

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政府之所以下定决心推行火葬,取代传统的土葬方式,主要还是基于另外两个更为关键的考虑。

新中国的现状大家都很清楚,要想追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就得把有限的资源都用在发展生产上。土葬这种方式其实很不划算,既费钱又费物,还得搭上不少时间和精力。棺材、墓地、土地这些也都是宝贵的资源,这么用太浪费了。

土葬习俗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古人为何如此重视土葬?原因在于土葬并非人人都能享有,坟墓的规模与豪华程度直接体现了逝者生前的社会地位。人们希望通过修建气派的墓穴,让自己不仅在生前显贵,在死后也能保持优越的身份。

普通百姓和达官显贵的身份地位差距很大,这种差异在他们的墓葬规格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这种"尊卑分明"的现象,确实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一些落后思想。

由于前面提到的各种因素,政府决定直接介入,通过出台政策来推动殡葬制度变革。新的规定鼓励大家改变传统土葬方式,转而采用火葬。这样做既能节省土地资源,又能破除落后的丧葬习俗,同时倡导以更加文明、节俭的方式处理丧葬事务。

火葬真的比土葬更好吗?其实未必。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人们始终认为死后要回归故土、安葬入地,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对于很多思想保守的人来说,这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父母去世后不进行土葬,而是选择火化,把遗体烧成骨灰,在他们看来,这几乎等同于“不孝顺”。

火葬推广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以安徽安庆为例,当地曾在1994年和2006年两次试图全面推行火葬,但都因为种种阻碍没能成功,期间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不良事件。

类似的现象在各个地方都普遍存在,即使当官的想尽各种办法,还是有一些难题没法搞定。

国家规定要火葬,但老百姓还是想按老规矩土葬,结果闹出不少啼笑皆非的事:有人把骨灰盒放进棺材埋了,有人半夜三更偷偷下葬,还有人塞钱给当官的求土葬,这些做法真叫人哭笑不得。

此外,火葬的相关规定执行得并不严格。以计划生育为例,超生的家庭连给孩子上户口都成问题,后续生活也会遇到各种不便,一旦被发现还要面临罚款,因此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相比之下,火葬的监管几乎形同虚设,不少地方的官员对此视而不见,注销户口全靠群众自行申报,实际情况根本没人能掌握清楚。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初推广火葬的初衷并没有完全实现,比如为了省钱。现在火葬的开销反而可能比土葬还大,光是火化费、骨灰盒就有各种档次,再加上其他零零碎碎的花费,加起来起码得几千块,跟简单办个土葬的费用其实差不多。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国家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也存在一些不够到位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法规中对“火化”和“火葬”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

火化就是把尸体烧成灰然后埋掉,但火葬的具体步骤就麻烦多了。不过2012年出台的规定里,并没有详细说明火葬到底该怎么操作。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只要把尸体烧成灰就完事了,之后怎么处理骨灰都是自己的事,国家不会干涉。

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尽管推广火葬已有六七十年,但民间的丧葬习俗依然混乱不堪。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这个省还是那个省,各地都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实际上,大多数人采用的并非规范的火葬,而是普遍存在的"火化后土葬"的方式。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丧葬方式其实对环境有很大影响。火葬后把骨灰埋进土里,这些物质无法被自然分解,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可不小。再加上火葬过程中燃烧燃料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还真不能忽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土葬其实很符合自然规律。人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归自然,身体埋入土中慢慢分解,最终化作土壤的养分。这种做法既对环境友好,又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以及其他诸多考虑,吴飞教授才敢于提出恢复传统土葬的建议。作为一名社会学和人类学专家,他深刻认识到火葬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逝者生命尊严的忽视。

土葬真的就是最佳选择吗?如果全面恢复土葬,是不是就能把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都解决了呢?

摆在眼前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土地紧张。咱们国家自古就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可如今人口比过去翻了不知多少倍。这些年光是活人找住处都忙得不可开交,哪还有多余的地块用来建墓地呢?

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以英国为例,虽然人口密度并不算大,但在2007年,英国政府就出台了一项特殊规定:伦敦地区的公墓可以将埋葬超过75年的棺木起出,深挖墓穴后重新安葬,以便未来能在原址上建造双层墓地。

中国同样面临着英国那样的难题,土葬这种传统方式难以长期维持,毕竟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

既然火葬和土葬都有弊端,那人死后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如今各国政府都遇到了类似的棘手问题,中国在推行火葬政策时也碰到了同样的阻碍。目前还没有找到既能满足各方需求又切实可行的方案,所以只能让老百姓自己决定怎么处理。这种情况让政府和民众都感到左右为难,处境十分微妙。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安葬方式,最近流行的"树葬"就挺有意思。具体做法是用竹子、芦苇这些环保材料,配上粘合剂做成棺材,把逝者安放在里面埋入地下,然后在地面种棵树作为纪念标识,同时把相关信息上传到网络保存。

采用这种方法,逝者的遗体会在百日内自然降解,而上方栽种的树木则能吸收养分,健康生长。这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为大地增添了新绿。如此一来,既节省了土地资源,又能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来改善生态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老人在临终前倾尽全力,为后代留下一片遮风挡雨的绿荫,这不仅让他们心满意足,也让他们能够无牵无挂地离开人世。

在中国文化中,丧葬习俗虽然常被避而不谈,却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火葬和土葬各有优劣,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但从现代视角审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明显缺陷。要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可能性。

0 阅读:25
诸葛子淳侃谈

诸葛子淳侃谈

诸葛子淳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