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将黄百韬和张灵甫全方位对比哪个更狠?对比结果超乎所想!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2024-08-23 01:10:38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因为他的杀身成仁而对他各位关注,称他为悍将,抗日名将,今天我们将努力的放下情绪化从客观事实出发,排除隐蔽战线的情报干扰、然后从两人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抗日战争战绩几个方面进行客观论述,看看黄百韬和被人称为“张马谡”的张师长灵甫相比,到底哪个更牛。

张灵甫,被人称之为马谡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的时候,粟裕将军提出了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

在他看来,当时可以进行三个方面的作战:第一就是围歼黄百韬兵团;第二个就是要尽快的占领淮阴淮安地区(因为在这之前,淮阴淮安已经失陷于74之手);第三点就是尽快的抢占连云港一带,形成战略优势。

那当时排在第一的选项就是攻打黄百韬兵团,要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胆略的决定。

毕竟黄百韬兵团下面有五个军,足足超过10万人。

而这也是我军第一次针对国民党部队的兵团级10万人以上的集群发动围歼战,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而且要想拿下10万人以上的兵团,这需要各方的紧密配合,以及防止周围的援军。

当时打算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兵力,大约为5个纵队加一个特纵,而特纵主要是在火炮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

为何说黄百韬除了忠诚之外没有其他两眼战绩,因为就在打算围歼他的兵团之时,黄百韬却在新安镇一带连续犯了两个个致命性的错误。

而且这些错误并没有我方情报因素的干扰,这完全是作为一个兵团级指挥官应该具有的战术和战略的考量。

可在这个节骨眼上,黄百韬却显然不具备这种战略层面的考量。

因为他的兵团当时要渡河,在新安镇一带足足10万大军需要渡河的时候,他却没有考虑架设浮桥!

华野在调兵遣将的时候,对黄百韬兵团的战略级威胁还没有形成。

在这种情况之下,黄百韬兵团完全有时间来架设浮桥,让他的兵团在后续的渡河之际能够更方便和迅捷的跨过运河。

可是黄百韬并没有做,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构想。

从这一点看,这是一个极其致命的失误,在兵团级指挥官这一层面是完全不应该发生的!

然后我们再来对比看一下,74师的战略失误,那就是孤军进入兵家险地孟良崮了。

但是在解放战争当中,74师的一举一动都完全被我军掌握着。

而且他上山这背后其实还有当时后方的隐蔽战线的人员的操作,也就是当时时任国民党作战厅中将作战参谋长刘斐的运筹帷幄。是他制定了74师针对鲁南山区作战的全体计划,并将重机械化步兵师送入了丘陵密布的鲁南山区。

这样一来,他的后勤支援以及重机械化炮兵部队,还有坦克都没有办法开上去,74师的战斗力被削弱了一半不止。

而当时,张已经发现了这种情况,并在行军过程当中多次抱怨国民党南京国防部的作战计划有问题。

他认为让他的重机械化步兵师来这种山区作战完全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刘斐

但他抱怨归抱怨,命令还得继续执行。因此,74师是被推着一步一步的往山区上孟良崮的。

可以说,他当时已经明确发现了这个战略问题。

但对于黄百韬来说这种外部干扰的因素完全不存在。

黄百韬作为兵团司令,他的权限很大,而架设浮桥这个主观性的战略构想却始终没有实现,甚至都没有提出来。

这完全就与他作为兵团司令的这个职位是不相称的。

等待44军再次浪费两天时机,让华野的纵队包围圈调动成型

而黄百韬犯的第2个致命性错误(依旧排除了隐蔽战线因素的干扰)。

本来他的兵团在新安镇即将渡河之前,国民党的第四十四军被忽然配送给他的兵团指挥,但由于路途遥远,而且一路上受到华野其他阻援纵队的阻击,44军的前行之路并不顺畅。

原定在半天之内到达,结果却拖了足足两天。

在这两天过程当中,黄百韬作为第七兵团的司令长官,他却一直在新安镇这个地方原地等待毫无变通,甚至在这个过程当中,依旧没有加设浮桥。

然而44军在到达黄百韬兵团辖区之前,由于没有浮桥,所以在渡河的时候匆匆忙忙被华野的纵队追击的首尾难以兼顾,损失惨重。

这里顺便提一下,黄百韬兵团当中其他4个军全都是杂牌,包括黄百韬本人的起家部队第二十五军。

只有一个美械军,那就是周志道的100军,则是来自于王耀武系统。

100军之前的指挥官是李天霞,也就是整编83师。

而这一次一百军配属给黄百韬指挥,军长周志道是王耀武的贴身爱将。

他在抗战半年当中跟随74军从头打到尾,所以他的战略眼光还是比较强的。

当时黄百韬在等待四十四军的过程当中,一百军就有些不耐烦了,他一再的催促黄百韬让他马上离开新安镇,并迅速地分散行军突围,以免陷入到包围圈。

但黄百韬不知道在想什么,却迟迟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反而在新安镇原地待命,只听从蒋介石的死命令,一直等到44军被华野的其他纵队打残之后赶来他才继续突围。

如此一来,白白浪费了两天宝贵的时间,最终被华野的5个纵队加上一个特种包围在了碾庄地区。

而在包围之后,100军的军长周志道马上建议兵团快速突围,不要被围困在这个绝地。

可是黄百韬听从了南京蒋介石的的命令,一直待在这里企图固守待援。

他完全不想离开碾庄,因为这里还有之前李弥的十三兵团所留下的现成的工事,黄百韬觉得有了这些现成的钢筋混凝土以及碉堡,再加上他手底下有将近10万人,完全可以固守待援。可是100军长周志道却不同意,为此他们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结果周志道最后没办法,谁让黄百韬比他大一级别,虽然服从了黄百韬的命令,将一百军留在了碾庄,但他本人却早已心生去意。

这也让他在后来的碾庄包围战中,七兵团麾下的5个军唯一逃出去的一个军长,因为他早就在做准备了,知道听蒋介石的根本就守不住。

从这可以看出黄百韬的战略和战术指挥这一层面,确实平平,没有达到兵团司令级别的战略考量,只知道听从于蒋中正的命令,缺乏战场上的灵活变通能力。

25军是杂牌?其实顾祝同的亲信部队怎么可能装备不行?邵伯之战惨败于华野,成就粟裕苏中七战七捷之第七捷;74师拿下过两淮和涟水,但孟良崮却惨败有因?

另外一点,黄百韬被很多人称之为国军抗日名将,其实这一点是存疑的,甚至是不成立的。

且听我说原因:

在抗日战争当中,黄百韬根本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甚至参加抗战的次数都很少。

相比于74军系统当中的张师长,也就是被很多人称为马谡的那位,远远不如他的参战次数多和取得的战绩的成果,这一点在后面会讲。

即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黄百韬在这之前也是且战且败,跟74师在两淮和涟水的表现,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比如很多人都不知道,黄百韬曾经在杭州不远处的邵伯镇,早已经跟粟裕的华野交过手了,而且黄百韬的25军惨败。

当然很多人都会说,25军的装备跟74师根本没法比,这确实是一个原因。

但当时黄百韬第二十五军的配置可不低!

因为根据资料,黄百韬很受顾祝同的赏识,可以说是顾祝同的亲信。

而国民党都是讲究派系的,得益于顾祝同这一层关系,25军曾经从远征军系统当中接收了一批200辆卡车,那都是美式装备。

顾祝同

而且顾祝同还给了黄百韬25军一定数量的美械枪支,黄百韬这个人情商高,他一直很低调,所以并没有声张。

所以很多人普遍觉得黄百韬第二十五军用的是日械装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这个25军所谓的杂牌,已经配备了相当程度的美械,战斗力相比于其他国民党的中央军也不皇上下。

华野苏中苏中七战七捷之最后一捷当中,黄百韬的25军惨败于粟裕之手,这也看得出他当时的指挥能力在没有其他外力援助的情况下表现平平。

而相比于“张马谡”那就差远了。

至少74师在两淮的时候采用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战术,挑选了两个连大约300多名精锐的突击队穿上了解放军的军服,并打破了国军不善于夜战的传统,发动了突然的袭击。

袭击的方向选择了8师和当时华野最强的皮旅的结合部,进行了突击。

这一出人意料的奇袭获得成功,这两个连在随后突入到了淮阴城内,然后与外面的攻击部队里应外合,前后夹击,在三天之内连下淮阴淮安两城。

在后面的两淮战役的第二次涟水大战当中,再次采用了声东击西的诡变战术。

让华野的6纵虎将王必成都吃了大亏,成功拿下了涟水城。

可以说,仅从解放战争当中的表现来看,在战术层面,“张马谡”比黄百韬不知道要狡猾多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毕竟黄百韬在与华野的交手过程当中,皆是惨败。

碾庄被围后给与华野重创?李弥兵团留下现成的坚固工事占主因

李弥

好了,接下来说的这个论点,就是在碾庄之战中为何黄百韬兵团会给华野造成如此多的损耗?这也是很多觉得黄百韬很牛的一个重点原因。

但,即便碾庄战役给华野造成了颇大的损耗,但那也是借助于李弥13兵团曾经留下的工事。

因为在碾庄这个地方,李弥的十三兵团曾经在这里驻扎过。

而在这之前,李弥兵团在碾庄的周围借助于河道和一些好沟挖掘了很多坚固的战壕,并修筑了很多碉堡。

这些工事,因为之前李弥兵团在此驻扎了很长时间,经过了长时间的打磨并完善,形成了一套立体防御的作战纵深。

因此当黄百韬兵团被华野从新安镇一带赶到了碾庄之后,黄百韬当即就决定留下来并再次固守,原因就在于他看到了这一带有大量的现成的碉堡和工事可以使用。

所以在进入碾庄之后,他完全不用再发动工兵去紧急的修筑工事了。

而且这些工事也颇为坚固,战略的分布和构建也相当的完善。

这也是在后面为何黄百韬兵团是给华野造成损耗最大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打黄百韬兵团10万人华野出动5个纵队加特纵;打74师2.6万人,华野同样出动了5个主力纵队加特纵

黄百韬被围困在碾庄之后,麾下的5个军成为了困兽之斗,反抗意识特别的强烈。

而且当时他的兵团可是有足足10万人级别,在新安镇被损耗了一部分,剩下的也还有8万之众,远远超过了孟良崮战役中74师仅仅6个步兵团2.6万人的规模,这是人数上的差异。

另外在隐蔽战线上,打黄百韬的时候,他的兵团内部并没有内应。

而当时由于黄百韬是个杂牌,所以华野针对他根本就没怎么上心,也就没有派出隐蔽战线对他内部的杂牌军进行什么瓦解了,因为根本就用不着!

即便如此,华野也仅使用了5个纵队加一个特纵大约15万人,兵力仅仅形成了1.2:1的微弱优势。相比孟良崮,那就差太多了。

孟良崮当时华野9个主力纵队再加一个特纵,总共10个纵队全部出动。

除去派出去阻击援军的的4个纵队,剩下的5个主力纵队加上特纵,全都用在了围攻74师的身上。当时74师上山的人数仅有6个步兵团2.6万余人,剩下的三个新兵团还在后方整训呢。

再加上有隐蔽战线上对74师各项部署的完全了解,在垛庄堵住了74师后撤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也还打了三天三夜。

客观来讲,张和黄的战术指挥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孟良崮战役中华野的官方损耗为1.2万人,这是明面上的数字。

事实上在战役之后从各纵队的统计来看,基本上很多整连、整营都没存下几个人,华野修整了一段时间才有力气继续发动对国民党其他部队的围歼。

当然,孟良崮的时候还有沂蒙山区一些支前民兵大约有几十万人的参与。

抗战期间黄百韬基本没战绩,比起74军系统差太多,所得勋章皆在解放战争时期,但张在拿下涟水后同样获得过

最后一点来看,黄百韬被称为为国民党的抗日名将,这一点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说他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悍将,还稍微有点说得过去,毕竟他打破兵团司令带头冲锋的先例。

但要是说起抗日,黄百韬的表现和参战的次数,确实根本就于无法与其他中央军的嫡系相比。

抗日战争时期,黄百韬的二十五师参战次数极少,与日军正面作战的次数也数的过来。

至于很多人称为他获得的晴天百日勋章,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豫东战役之后他才获得的。

而同样的,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马谡”在拿下涟水之后蒋中正也给他颁过晴天百日勋章,只是他没有戴上而已。

这一点大家可以去查资料,相关的资料中有详细说明,在影视剧《红日》当中也有体现。

我们再看74军的抗日,那可是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一直到1945年的雪峰山会战从头打到尾,“张马谡”作为其中的骨干军官,从1937年的305团上校团长开始,一直到1945年的少将副军长再到南京卫戍区的中将司令。

他参战的次数包括了武汉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上高会战、四次长沙会战、常德会张、长衡作战、鄂西会战等,只有最后一次的雪峰山会战在重庆陆军大学的教官班深造错过了,除此之外几乎全部参与。

而且在万家岭、上高会战、常德会战的慈利阻击战、以及长衡作战的宁乡保卫战当中都有着战绩贡献。

所以即便是从抗日战争这种贡献来看,黄百韬也完全称不上抗日名将,甚至就连被很多人称为“马谡”的张,他都比不上。

所以抛开情绪化来看,黄百韬的战绩和战术都是平平无奇的。

当然,作为兵团司令长官亲自带头冲锋,很多人被他的这一点感动,他也确实表现的比较忠勇。

但是从客观事实来看,他是没有战绩支撑来被称为成抗日名将的。

0 阅读:35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