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是神仙给的?不过是自学成材而已,学书法就是在规矩里悟道

艺素简 2023-08-09 23:04:40

书法的渊源从王羲之上推到卫夫人、钟繇、蔡文姬,再往上便是蔡邕,但是到了蔡邕这里就神奇了。

蔡邕是东汉时期名家,精通音律、经史,善辞赋。书法擅长篆、隶,创飞白书。他的书法“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

蔡邕塑像

《太平广记书 蔡邕》中记载,蔡邕曾经进入嵩山静心学习书法。偶然间在嵩山的石洞里发现了一封书信,他拆开观看。文字内容写了书法应有的笔势和字势,书信里的文字类似于篆籀,但又不全像篆籀。点画是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字势飞动,形态超脱,是天书本质。

最早的汉字多是物体形状的概括,近似一种简笔画,再由这些简笔画衍生出更多的图形。邕之前就有了这种文字书写,也就是写字。写字从仓颉造字就有了,后来史籀、李斯等人,总结归纳了这些字画,形成统一的规范写法,写字就向书法迈出第一步。

熹平石经残石

这之前多是篆书,唯有程邈会写一种民间的简化字(秦隶)。这种字体更进一步地统一归纳了点画,变点画为符号,变画法为写法。这时,中国汉字才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汉字,但还停留在半写半画的阶段。

书法真正成为书法,是在写字过程中发现的。特别是程邈的秦隶出现后,书写的速度加快,使同一种笔画出现了不同的势态。我猜想,蔡邕肯定是发现了这一点。以蔡伯喈的学识和智慧,他一定是参透了这些偶然的现象,总结出必然的规律。也就走了为书法立身的《笔势论》、《笔论》、以及《篆书势》、《隶书势》、《草书势》等等。

蔡中郎集

直到现在,书法和写字也是不一样,写字是以实用为目的,能区分就可以了,兼具美观就可以了。书法呢,蔡邕说:“书者散也”。书法是以散发心志为目的,必须符合美学标准,必须是胸臆的书法。

连曾翔都知道,书法是心学,是写心的。“字”背后的文化和心性是超越了形而下的支配因素的。这一点曾翔说的和古人是一样的,他后来的许多操作,包括所有现代书法人士。

熹平石经残石拓片

他们正是知道这一点,利用这一点来凸显自己的正统的。但是他们做得有点过,过犹不及,脱离笔画,笔画要表达的神彩就不存在了。

笔法说到底是蔡邕总结的,他假托神人相授,无非就是想给这些用笔方法找一个立足之地,给自己一个权威。蔡邕曾是东汉的校书郎,负责书字的校斟工作。熹平四年就曾亲自朱书《六经》,使工匠雕刻了,立于太学门口,供学子们学习之用。

熹平石经残石拓片

历代著名的书法家都表示,学书法一定要有极高的智慧,否则是学不好的。智慧也就是领悟和实践的能力,是分析总结的能力,也就是一个“悟”字。

卫夫人向王羲之传承了蔡邕的七条笔势图:“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竖如万岁枯藤;戈勾如百钧弩发;横斜勾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熹平石经 残石

历代书家也都是在写好字的前提下悟出用笔的方法,也就是笔画都有笔势。才有褚遂良传锥画沙笔法于陆彦远,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张旭见“孤篷自振,惊沙坐飞,”而悟笔法,见公主担夫争路而悟笔法;怀素见“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而悟笔法,见“壁坼之路”而悟笔法;颜真卿见“屋漏痕”而悟笔法;黄庭坚见“长年荡桨”而悟笔法。

张旭古诗四帖

我们学习书法,不要一味地多写,最要先分析。像黄庭坚说的那样,把古人的法帖挂到墙上,时时观摩。等看懂了,悟到书写者的用笔用意了再下笔实践。

3 阅读:249

艺素简

简介:传统文化第一站,多角度认识书画,有根据地解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