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贤后:长孙氏

潇潇沐晨 2024-04-10 09:52:45

长孙皇后(601年~636年),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妻,高宗李治之母,封号文德皇后。她生于长安,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为北齐皇族后裔,名臣高士廉之妹。

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她少好读书,娴礼则,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生三子一女,即李承乾、李治、李泰及长乐公主。长孙皇后以其聪明才智和贤良淑德,在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深谙政治之道,善于劝诫太宗,使他在治国理政上更加明智和审慎。同时,她也十分注重家族和后宫的管理,为太宗的治国安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身为皇后,长孙氏不仅在后宫中作表率,深得太宗及其他众人的敬重,而且在政治上给太宗以辅助,反对外戚参政,劝诫唐太宗善待功臣,善待忠直之臣,是李世民政治上的“贤内助”、后宫的表率。

长孙皇后非常注重劝诫太宗,使其在政治决策上更加明智和审慎。她深知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因此经常提醒太宗善待功臣,不要滥杀无辜,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长孙皇后在后宫中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了其他宫人,为后宫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她严于律己,对太子和嫔妃、宫人都体贴关怀,这种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得她在后宫中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长孙皇后还关注民生,多次向李世民建议减轻民负和扶助穷苦百姓。她支持和赞成一系列的慈善事业,如修建寺庙、救助灾民、赈济饥荒等,广受民众爱戴。她的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她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为唐朝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六年(632年),当时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太宗因宠爱她,所以陪送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高祖长女)多一倍。魏徵为此事进谏,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并告知了长孙皇后。皇后对此表示赞同,并进一步强调了纳忠容谏的重要性。

在某次退朝后,太宗面带怒容对皇后说,他迟早会杀死魏徵这个乡下佬。原因是魏徵在朝堂上公然强谏,令太宗受辱。长孙皇后听后退而更换朝服向太宗表示祝贺,说:“妾闻,君明则臣正。今魏征直谏,正因君明,妾为君贺。”她以这样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太宗的怒气,让太宗认识到了魏徵的忠诚和直言的价值。此后,太宗更加欣赏魏徵的正直,甚至在朝堂上诚心诚意地接受纳谏,再也没有说过魏徵的不是,反而提拔他做了宰相(侍中)。

这些事迹不仅展示了长孙皇后高超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她善于运用言辞和策略来影响太宗的决策。她的劝谏方式既委婉又有效,既维护了太宗的尊严,又达到了劝诫的目的。同时,她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后宫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唐朝的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孙皇后在唐朝的文化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她不仅积极保护和推广文化事业,还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长孙皇后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她积极鼓励和赞助文人墨客,推动文化的繁荣。她亲自主持修建了许多学堂和书院,为学子们提供了学习的场所,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长孙皇后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她经常与文人雅士交流,将文化融入到宫廷生活之中。她以纯洁高雅的文风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她的诗词作品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受到了众多文人的推崇。她的文学才华不仅为唐朝文化增添了一抹优雅的色彩,更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长孙皇后还积极倡导文化交流,引进外国文化,拓宽了唐朝文化的视野。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影响力,推动了唐朝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文化多元、繁荣发展的时代。

除了对文化的保护和推广,长孙皇后还特别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播。她通过在宫廷中的影响力,积极推广儒家思想,鼓励唐太宗推行儒家的礼仪制度,重视教育,支持儒家学者的发展。她还亲自筹建学校,制定了教育计划,并聘请了一批优秀的儒家学者来为皇家子弟授课。这些举措使得儒家思想在唐朝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发展。

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六月病逝,享年36岁。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并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这些举动都表明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并赐予她“文德”的谥号。这个谥号不仅是对她一生的总结和赞誉,也是对她为唐朝做出的贡献的永恒纪念。

1 阅读:19

潇潇沐晨

简介:历史热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