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的时候,清朝最后那个皇上说了,他不当皇上了。这样一来,咱们国家两千多年的皇上管事的制度就算是没了。
但是,都过了100多年了,皇家的权力早就没了,为啥还有人死守着那些老掉牙的坟墓不放,有的甚至还在那儿安家落户了。
为啥他们不走呢?难道是这儿埋了什么宝贝,或者有啥原因让他们走不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到底是怎么挺过来的?
【01】
铁饭碗终究抵不过时代的变迁,被打破了。
辛亥革命结束后,1912年,一个新的国家——中华民国诞生了,孙中山被推选为头一任临时总统。就在那一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也就是宣统帝,宣布不再当皇帝了,这表示清朝彻底完蛋了。接下来,那些负责看守清朝皇陵的人怎么办,就成了个急需解决的大难题。
清政府为了不让老祖宗的安息之地受扰,使劲儿跟民国政府说情,想让那些守陵人留下来。民国政府呢,也答应会继续给清东陵的守陵人发工资,保证清朝的皇陵有人看护。
不过,袁世凯一把夺过大权,自己当上了皇帝后,那些条例就变得没啥用了,就是挂着个名儿。各个地方的军阀开始抢地盘,打来打去的,战争就没停过。
民国时期,政府忙得团团转,根本顾不上清东陵那边。之前给守陵人的那些保证,最后也都成了泡影,没兑现。
清东陵没了国家拨钱,日常保养就停了。以前那些守陵的人,队伍整齐得很,现在也都散了,守陵人没了收入来源,日子过得是一天不如一天。
在这些看护陵墓的人里头,有些原本就啥手艺没有,现在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悄悄摸进墓里,把里头的小玩意儿拿出来卖掉换钱。他们以前可是清朝最铁心的守卫,没想到现在却走投无路干起了这破坏的勾当。
不过也有人靠着积攒下来的钱硬挺着,一直陪在老祖宗身边,死心塌地地守护着。他们白天在祖宗灵位前守着,晚上就辛苦地种地,靠这个过日子。
1928年那会儿,军阀孙殿英的手下在陵区周边晃悠,找了个军事演习的幌子,带着兵马偷偷挖了乾隆和慈禧的坟。
他们拿炸药轰开了墓室的入口,偷走了好多值钱的古董。里头有好多稀世珍宝,比如那颗据说亮得跟白天一样的夜明珠,还有那个据说值好多钱的翡翠西瓜之类的。
后来,这东西通过多种方式传到了国民党的大官手里,变成了各大势力互相送礼、行贿的东西。听说,就连乾隆皇帝戴过的那颗红宝珠,也被他们献给了当时的大军阀戴笠。
这起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盗墓大案,结果主犯却一直没被抓到。这事儿就成了那个混乱年代清东陵衰败的一个写照。想当年,这儿可是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可现在呢,到处都是破败的墙壁,连个人影都见不着。
那他们为啥非得呆在这儿,究竟是为了啥好处呢?
【02】
其实,看守陵墓也有不少益处。
清代的守陵人,那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他们大多来自满清的上三旗家庭,背景不简单,还有一部分是朝廷直接点名要他们去守陵的大臣。
这些看护皇陵的人得离开热闹的京城,跑到偏远的地方,长时间守着去世的老皇帝和皇妃们。为了让这些人乐意干这活儿,清朝政府通常会给他们特别好的工钱和生活条件。
根据历史记录,清朝那些看管皇陵的人待遇可好了,特别是那些地位高的守陵大臣,他们一年能拿到好多银子和粮食。最牛的那个大臣,一年就有1300两白银,还有595石粮食呢。你算算,一两白银值200块,那他一年不就赚了26万嘛。
就算是看守陵墓的普通士兵,他们一年到头挣的钱也是多得惊人。跟那些整天在地里刨食的老百姓比起来,这收入简直是太让人眼红了。
守陵人除了能拿到银子和粮食,还会隔三差五地收到布啊、线啊这些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东西。清朝政府还挺贴心,在他们住的地方周围盖了不少房子,他们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服。
守陵人的日子挺悠闲,因为他们不用干农活。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守着陵墓,还有打扫一下祭祀的地方,挺轻松的。
剩下的日子里,他们可以种种花、养养鸟,尽享吃喝玩乐的美好。说真的,他们过得那叫一个自在逍遥。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引得好多八旗子弟都盼着能当上守陵人呢。
守墓人这辈子过得挺滋润,而且,他们还能把这份看坟守墓的工作传给后代。不少守墓的家族,就是这样一辈辈传下来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清朝的皇陵越建越大,守陵人的队伍也跟着壮大起来。可朝廷并没有因为人多就降低了守陵人的待遇,毕竟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干活的劲头。
有些皇子会被安排到陵墓那边,去“历练”管理陵墓相关事务,这足以看出皇室对陵墓的重视程度有多深。那些清朝皇室的远亲藩王和公爵,也会主动站出来,担任守陵的大官,以此来显示他们对皇室的忠诚。
清朝皇家为了确保皇陵得到周全守护,给守陵人提供了不少好处。这些优渥的生活条件,让守陵人心里头感激皇家,也乐意好好干自己的活儿。这样一来,他们就跟皇室有了种特别的联系,成了清朝皇权铁杆的粉丝和支持者。
真希望这种舒服的日子能一直延续下去,那该多好啊。
【03】
陵园地处偏僻,到底是谁在那儿看守陵墓呢?
从老早以前,咱们中国人就特别讲究孝顺。皇上死了以后,都会挑个风水好的地方下葬,还得安排人一直看着和祭拜陵墓,这些被叫做“守墓人”。
皇陵通常都建在离城市挺远的地界,古时候那些地方偏僻得要命。为了防着那些心怀不轨、想偷坟掘墓的贼人,他们就会安排人手去看守陵墓。
元世祖忽必烈,在成吉思汗离开后,为了表达对他的深深敬意,特地从军队和朝廷里挑了些特别忠诚的勇士和大官,组成了一个叫“达尔扈特人”的队伍。这些人世世代代都负责守护成吉思汗的陵墓。
这些达尔扈特人啊,他们啥农活、打猎、交税之类的都不干,就专门忙活祭祀的事情。像点圣灯、烧香、念经这些活儿,既复杂又得特别上心,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达尔扈特人靠国家养着,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地位相当高。汉高祖刘邦呢,在秦始皇死后,专门挑了二十户人家,让他们一直守着并祭拜秦始皇的陵墓。这二十户人家也得到了国家的不少好处,日子过得挺滋润。
由于那陵墓地处特别偏僻的地方,就算朝廷给出挺丰厚的补贴,大家还是不愿意来这儿。到了这种时候,皇帝就会想办法找些运气不好的人来顶这个缺。
那些被排挤掉爵位,没了依靠的孤儿寡母,就成了看护陵墓的主要人群。就像汉成帝那时候,赵飞燕因为皇帝不喜欢她了,就被赶出宫,后来只好去延陵守墓。在那儿,她受人欺负,最后选择了自尽。
东汉那会儿,有些没生娃的宫女和妃子,会被硬送到皇家的墓地那边,一直待到老死,给皇家看坟。这些人啊,很多都是被逼着干这活的,命运真是挺惨的。
有的人被老爸或哥哥硬逼着,拿自己后半辈子的幸福去给他们换官位和钱财,结果只能孤零零、惨兮兮地度过一辈子。
唐朝那会儿,有个大诗人叫杜甫,他因为不小心惹毛了上司,就被发配到灵台观去看守陵墓。每天就这么过着,重复着守护坟墓的活儿。
康熙的儿子胤禵,跟皇位争夺战拜拜后,就被雍正给打发到景陵去看坟头了。他日子过得还算凑合,但打那以后,他的后代们就跟权力没缘分了。
不过,还是有那么一些人,因为心里那股子忠诚和勇敢,选择留在了这儿。他们世世代代都遵循着老祖宗的意愿,发誓要拼死守护这片陵园。
袁崇焕这位明朝的大英雄,被处以极刑凌迟后,他的手下谋士不顾个人安危,偷偷把他的尸骨收集起来,找了个地方悄悄安葬。他们还特地叮嘱家里的后人,要一代又一代地看守这个墓地,以此表达他们对袁崇焕深深的敬仰和怀念。
中国历朝历代看管陵墓的人形形色色,啥样的都有。不过,大多数人都是怀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孝顺之心,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地方。
但其实,守陵真的就那么难受吗?为啥清朝那会儿,那么多满清贵族抢着要去守陵呢?他们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找个清静地儿?可那样的话,日子咋过呢?
【04】
大变样啦,以前的铁饭碗如今变成了新编制。
新中国一建立,政府就把清朝的东陵划成了重要的文物保护地,还搞了个东陵文物保护所来管。这个保护所找了一些以前守陵的人里读书多的,让他们进专家组,一起帮忙修缮和保护皇陵。
有的人转行做了陵园管理员。现在,他们正式成为了国家的一员,每天忙着修理和维护陵园。
到了80年代,中国旅游业火了起来,清朝的东陵和西陵就变成了大家爱去的旅游地方。不少以前守陵人的后代,都选择回老家,在这些景区找份工作干。
比如说,有个叫谢静的导游,她毕业后就回到了东陵,专门给游客们讲述这里的历史故事。这样一来,不仅给她自己找了份工作,还帮忙让守陵人的传统工作能继续下去。
在马兰峪镇往西走,有个地方叫东陵满族乡,那里也有不少守陵人的后人住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转行干了别的工作,只有一小部分人还在东陵博物馆里上班。
不过,他们到现在还沿袭着一些满族的老规矩,就好比每年过年那会儿,都会搞祭祖大典。有的人满语说得那叫一个溜,感觉岁月和历史都在这儿静静攒着呢。
清朝没了以后,守陵人那份老本行就没了,但他们并没从历史舞台上退场。他们换了个法子,靠保护文物继续发光发热,找到了新出路。这样一来,守陵人这个特别群体的文化,也就这么传下来了。
时代不一样了,守陵人的活儿也跟着变了。以前啊,他们得天天打扫皇陵、到处瞅瞅看看,保证没啥问题。但现在这些事儿,都让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给干了。
不过,守陵人的后代因为对陵墓特别了解,所以在文物保护这行当里变得非常重要。修理乾隆陵的时候,特别请了第十三代的守墓人李志军来帮忙,主要负责油漆和彩绘的活儿。
李志军的手艺是从他叔父那儿继承下来的,一辈辈传下来,让乾隆陵的装饰重现了昔日的光彩。那些文物专家都夸这种传承做得好。
你瞧,守陵人的后代正在用他们独有的知识发挥作用。他们现在虽然不直接守陵了,但还是在用另一种形式保护着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这事儿成了他们过新生活的一股子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