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乌鸦。
众所周知立陶宛这个国家这些年尽展抽象,那是怼天怼地多次在台湾省主权归属问题上挑衅我国,而这阵子不知道怎么又跟本国的井盖杠上了。这不,网上流传着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街头一段视频,立陶宛工人扛着一台大型砂轮机疯狂“开怼”一个下水道井盖,锯齿与金属摩擦的火星子乱窜,刺耳的摩擦声此起彼伏,不知情的网友还以为他想把井盖给切开。话说你跟这井盖子是什么仇什么怨。
离近一看,才发觉真相,只是这真相可能更让人无语。
原来啊,哥们不是在怼井盖本身,而是在刮掉井盖上的几个字母——CCCP,也就是苏联的简写。在他的作业下,本就锈迹斑斑、模糊不清的“CCCP”终于被磨平,只是,留下的痕迹并不能掩饰曾经存在的历史。
1如果对立陶宛在“独立”后种种表现稍微了解的话,那么此次对“CCCP”井盖疯狂输出的操作并非不可理解,显然,这是它所谓长期推行的“去苏联/共产化”的一部分。
这次行动从属于立陶宛推行的所谓"历史净化"行动,目的在于完全抹除基础设施中“殖民时期耻辱标识”,同时全面换新。
只是,当立陶宛当局发布了该视频后,却遭到了各国网友的吐槽和挖苦,该视频很快在外网最大的问答类网站“美国知乎”Quora上引发讨论。
就像这位提问者讽刺的那样:
立陶宛的去共产化进程已迈上新台阶。如今,苏联的“USSR”(注:实际为“CCCP”)字样正被用磨光机从井盖上刻除,仿佛历史的痕迹被一一抹去,但在其35年的独立岁月里,立陶宛“繁荣昌盛”到如此地步,竟然连街道上的井盖也没能更换。
跟贴者也普遍对立陶宛政府这次的举措表达着嘲讽或批评的态度。
毕竟嘛,你要反苏(俄)大可大大方方反,毕竟大家也不是不知道你立陶宛在这方面的“秉性”。
1990年立陶宛大游行要求脱离苏联
不仅是“态度”,在独立后的“去苏(共)”化上,立陶宛的实际“行为”更为激进,包括但不限于:强制推行立陶宛语考试(未通过者不予国籍)、全面取消俄语教育、系统性拆除苏联时期纪念设施。2024年1月,立陶宛开始加快拆除苏军公墓,而德国方面却完整保留
然而,立陶宛当局此次硬扯"更新基础设施"的遮羞布实在太过敷衍——敢情所谓"换新"就是把上面的字刮了个干净?反苏你就反苏,非得说是在搞基建这不纯属掩耳盗铃!
正因如此,立陶宛这次的“去苏联化”操作非但没在西方网民圈里收获掌声,反而在各大平台引发群嘲。从新媒体博主到普通网民,西方网民玩梗嘲讽的花样层出不穷。
有人一针见血指出,立陶宛归根结底是“苏联要反,钱不愿花”。
还有的直接怒斥立陶宛当局举动和纳粹分子没有差异。
当然,也不全是英语用户,法文贴子也多得是这样的观点。
更有德国博主“现身说法”,怒斥立陶宛当局的举措犹如小丑,更是“法西斯”。
好么,这让人有点绷不住了。
当然,玩梗时代更多的网友不是像上面那样“直球辱骂”,而是化身“阴阳大师”,你立陶宛讨厌这些“苏联井盖”,那我们就给你“出出主意”:把这些苏联老井盖当古董收藏卖掉可能更值钱。
更有人一针见血指出:如果你只是把封面上的铭文粗暴抹除,却还留着盖子的表面,这反而是彰显其存在了。
当然,对立陶宛当局的举动表示支持的人也是有的,只不过似乎不太得人心。
甚至连“苏黑”都忍不住要吐槽:讨厌苏联归讨厌,但为什么要在井盖上那几个字母上浪费精力。
更离谱的是,这件事在外网上甚至变成了给苏联反向做了宣传,触发了网友的“反思机制”,让不少西方网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苏联的看法。
这让乌鸦不禁想起来当年《红警》成功将“反苏游戏”变成“精苏”们狂欢的大本营,变成最大的“苏联外宣”。
只可惜,这套辩白毫无意义,因为立陶宛的“苏联井盖”本身就是一大特色,早在多年前就有各国的旅行者、媒体关注过。
2
比如,这位叫鲍勃的美国旅游博主在2017年在立陶宛维尔纽斯游玩时,就被当地的下水井盖吸引,他是这样描述的:
在我走遍欧洲那些古老的城市时,常常不自觉地低头看看,因为脚下的每一步都可能有些小惊喜。这里说的不是错乱的人行道砖或没有栏杆的开沟,这些是美国人不太习惯遇到的麻烦。我指的是一些挺有趣的装饰性东西,比如下水道井盖什么的.......
然后,他将当地各种下水道井盖拍摄下来,并分享在个人旅游网页上,之后,他查阅了各种资料以及询问当地人后,将维尔纽斯不同类别的井盖一一做了列举。
比如这个井盖上写着苏联时期维尔纽斯市政电话,在井盖堵塞时,你可以打电话求助,当然,现在这个电话号码早已作废,苏联都没了还有人管你井盖……
而这个井盖上的同样是苏联时期的市政电话,当然,号码各有不同,都是所在区的。
在维尔纽斯,甚至还有一些1940年前,也就是加入“苏维埃大家庭”之前的老井盖,其中一部分还是波兰制造。
那你问我,立陶宛独立后难道就没弄点新的下水井盖吗?
当然是有了,看到这种画着宗教图案的一般都是立陶宛独立后新制的,但数量是真的很少。
有意思的是,立陶宛还有不少老井盖是正方形的,别致的造型甚至吸引了一些职业摄影师去采风,还将拍摄下来的照片放到相关网站上出售,售价差不多25美刀。
素来以敏锐网感著称的RT(今日俄罗斯)那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迅速将该新闻同步至中国网络,实现与境外平台零时差发布。
毕竟,当你惊扰了中国网友,那要怎么玩梗可就不是你说了算了。不出所料,此举动在国内舆论场掀起更大讨论浪潮,而中国网民对此事件的解构则更显妙趣抽象。
中国网民并未拘泥于欧美、俄罗斯网友那种就事论事的调侃模式,而是开启创意脑洞,纷纷为立陶宛"献计献策",希望立陶宛当局可以扩展一下思维,以讨得“金碗”。
而苏联老井盖的质量也是成为了许多中国网友的关注点,毕竟我国网民主力那青少年时候都是被“德国油纸包”狂灌过的,怎么德国夸得苏联夸不得吗?
当然,若要论及"高质量锐评",还得看这,突出一个把思路逆转过来:直接将老井盖翻面使用岂非更妙?只不过翻面之后,保不齐会露出老沙俄的双头鹰国徽。
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这是。
“玉玉”警告虽然迟到,但绝不缺席。
需特别说明的是,立陶宛当局此番行动总耗资高达500万欧元,单个井盖的人工处理成本平均为5欧元。
然而该行动仅聚焦于清除印有"CCCP"字样的井盖,正如前文所述,立陶宛街头的井盖形态各异,若仅消除"CCCP"标识显然远远不够。那些镌刻着苏联时代市政电话号码的井盖更应优先处理,否则若有人当真拨打,可别听到提示:"您好,您拨打的机主已解体。"
反共能不能反得认真一点啊喂?活干得太糙,建议追责!
3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面对那些破损严重、危及行人安全的老旧井盖,立当局却长期未采取实质性举措。早在2017年立陶宛庆祝"独立100周年"(注:立陶宛官方以1917年脱离沙俄作为国家起始)之际,反对党便以此抨击执政当局失职,直指其本末倒置的施政逻辑。
“苏联井盖”问题在立陶宛国内其实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其实这也不足为奇,西式民主框架下,当局越是解决不了大问题,就越是会把些鸡毛蒜皮乃至无中生有的议题月月讲天天讲,占据选民视野的焦点。
早在2013年,俄罗斯同西方,尤其是和欧盟关系尚未闹僵之时,立陶宛就着手研讨清除井盖上苏联符号的具体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境外俄语网络论坛上,来自前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网民已经对此进行过了吐槽。
原来,“把井盖翻个面”也不是咱中国网友首创,当年就有这样的“建议”了。
而在立陶宛国内,每年对于下水井盖的讨论已成例行公事。
比如在2023年,时立陶宛右翼政党——祖国联盟基督教民主党党魁保雷·库兹米克内公开发表社论:立陶宛各地方政府应评估并规划,在多长时间内能够拆除那些带有苏联文字的排污井盖,从而为下一步工作设定清晰的时间表。
库兹米克内特别强调:......这些刻有苏联标识的井盖让广大群众感到不适,虽然我承认这件事并不能算是当务之急,但也是我国“去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不可忽视的一环......
......井盖上的西里尔字母无疑会让人联想到曾经苏联占领者,这让人很不适......各地方政府可以先不筹措资金,起码先统计一下此类井盖的数量,并估算全面更换所需时间,在制定一个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
保雷·库兹米克内
库兹米克内此番言论一出,就在立国内引起争议,尤其是立陶宛最大的管网维护的高地水务公司(Aukštaitijos vandenys)总经理绍利乌斯·文茨库斯直接回怼:
纯粹闲得蛋疼,我们脚下有成千上万的井盖,真有这闲工夫干这事,干嘛不去做更重要的事?有几个人那么无聊会低头看井盖上的浮雕和文字,根本就没多少人在乎。就好比老丈人给女婿留下一辆苏联老轿车,然后就因为旁人的喜好就要拆了车标,甚至把整车都给报废了?总之,如果国家要求我们更换井盖,我们当然会服从,但这些成本极为高昂,最终结果是广大百姓买单,(提这方案的)那些人纯粹是没事找事,为了彰显他们的存在感。
文茨库斯的愤怒也能理解,毕竟,你库兹米克内动动嘴皮,而我可得跑断腿。
绍利乌斯·文茨库斯
不仅是文茨库斯这些利益相关方反对,就连立陶宛铁杆反共政客,潘涅维日市议员兼“前政治犯与流亡者联盟分会”主席阿尔吉斯·切波尼斯都看不下去了:
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揭露“苏共的罪行”,更好地纪念我国“民主自由斗士”,井盖这问题算个屁呀,非要换的话,那也只需换掉繁地段最醒目的几块就行了,全面更换完全是愚蠢行为。
而许多立陶宛网友也对这种纯纯浪费纳税人钱的行为表达不满,毕竟,苏联已经“死”了,立陶宛也已“自由民主”,并成功加入欧盟、北约,融入了“西方大家”庭,干嘛还在乎这些个苏联旧井盖呢。
更有不少立陶宛独立媒体人指出这种无限“扩大化”可能的危害:就为了该个屋顶样式,最后导致把整个房子都拆了?立陶宛现在还有大量苏联时期的房屋,是不是以后也得拆了。
总之,就是这个将"反苏(俄)"视为绝对政治正确的立陶宛,更换苏联井盖的动议也遭遇了空前强烈的反对声浪。究其经济账本,更换一具标准尺寸井盖的直接成本已逾20欧元,且该费用仅涵盖基础耗材采购。若将物流运输、人工安装等附加费用纳入考量,综合成本怕是到100欧都可能打不住。
即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力挺这项政策的铁杆反苏(俄)政客很多也持谨慎态度,并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案,比如同样是潘涅维日市议员反阿尔诺尔达斯·西梅纳斯就表示:(井盖上)这些铭文当然是“苏联殖民者占领的耻辱痕迹”,要是换新太贵,那就重新熔铸成别的款式不就行了,成本或许不高吧。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重新溶解再铸造的成本要比直接换新的高多了。
如此经过了几年的反复扯皮后,最终,立陶宛当局出台的就是这个五欧元单价雇人刮掉井盖上CCCP字样的“折中方案”,这也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可谓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既想用意识形态大旗当遮羞布,又舍不得多掏几个铜板换新装,最后象征性打个补丁当做不存在。
而且,仅仅刮个单词,单价就要换整个井盖直接成本的四分之一,我看阿马多斯(立陶宛最大众的名字)专员们这钱捞得那是更容易啦。
参考资料:
Bob and Eva's Adventures:Manhole Covers of Lithuania
Viktorija Smirnovaitė, ELTA:Kuzmickienė: savivaldybės turėtų įsivertinti, per kiek laiko galėtų būti pašalinti kanalizacijos dangčiai su sovietiniais užrašais
Baltnews:Депутат Сейма: столетие Литвы встречаем со старыми советскими люками
用户14xxx36
弱小自卑自负,这就是今日的立陶宛
月生 回复 04-22 22:56
完全就是欧洲的棒子,三姓家奴,最早和波兰混,中间和瑞典混,最后和沙俄混
钧儿哥
波罗的海三傻,是不是有这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