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儒家

镇上宝塔课程 2024-10-01 19:12:44

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儒家

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在先秦,儒家是百家中较大的学派。秦朝“以法为教”,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儒家的创立儒家之所以称“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周礼·天官冢宰·大宰》也有说明:“四曰儒,以道得民。”东汉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唐代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论语·子罕》记载他自己的话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不过,他除通晓养生送死的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34岁时,孟懿子、南宫敬叔来学礼,此后学生逐年增多。《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为“儒家”。

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儒家内部,不论在政治观点或哲学观点方面,都是有差别和对立的。但2000多年来,作为一个学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征。最早把儒家同其他学派区别开来并指出其思想特点的是汉代的《论六家之要指》和《汉书·艺文志》。《论六家之要指》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不能易也”。《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说,“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据此,儒家有以下特点:①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③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战国时儒家的分化和发展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他虽没有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却注重人事,不轻信鬼神。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理解也各执一端,孔子死后,形成了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以及乐正氏之儒。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不仅同其他学派进行斗争,内部各派也相互争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儒家与其他各家之间的斗争。如“孙氏之儒”的荀子,视“子张之儒”为“贱儒”,说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战国时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并发展为仁政学说。在哲学上,孟子继承孔子的天命观点,但剔除天的人格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他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仁、义、礼、智根源于性;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知性,达到知天,即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界。在同其他学派的斗争中,孟子主要是“距杨墨”,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荀子则继承了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面,强调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他提出性恶说,强调对人的天性加工改造的重要性。

荀子对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各派以及儒家内部各派都进行过批判。孟、荀是先秦两派儒家的代表,他们各自从唯心和唯物方面发展了孔子思想。在孟、荀之外,战国还有一些儒家学者,解释《周易》,作成《易传》。《易传》认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灭变易之中,变易的根据在于宇宙中阴阳、刚柔相摩相荡。《易传》的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其理论思维水平很高。儒家思想由于孟、荀、《易传》作者和其他派别代表人物的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

秦汉时期儒家的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接受法家李斯的建议,焚诗书、坑术士。汉兴,前几代统治者都不好儒术,汉文帝“好刑名之言”,窦太后“好黄老之术”,景帝“不任儒者”。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在经过为时不长的消沉之后,又兴盛起来。此后,中国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逐渐与儒术融合。儒术成为以孔孟思想为主,融会其他学说的思想综合体。儒,成为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的学术地位两汉经学流弊很多,形式烦琐,内容驳杂,及至魏晋,便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对于玄学,一般看作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玄学的发展借助于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释《论语》,何晏作《论语集解》等等,都是玄学家们为经学玄学化所作的努力。儒家的主要经典《周易》与《老子》、《庄子》被并称为三玄。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问题,虽然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关系密切。特别是玄学家关于名教与自然的争论,虽然其说不一,但无论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还是郭象的名教即自然,都肯定了儒家提倡的名教,即使嵇康等人提出“越名教任自然”,也只出于对当时统治者亵渎名教的愤懑之情,与老庄否定名教旨趣迥异。玄学实是援道入儒。

唐朝中叶至北宋前期儒家的复兴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一些知识分子以信奉和研讨佛理为时尚,儒家在思想界的地位受到冲击。唐中叶韩愈以儒家思想的承传者自诩,提出了一个“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的所谓“道统”,同佛教的法统抗衡。他说:“释老之害过于杨墨”,如果能使孔子之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柳宗元虽“自幼好佛”,认为浮国之言“不与孔子异道”,但他也“以兴尧舜孔子之道”为务。北宋前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等人继续提倡儒家思想,终于使儒学得到复兴。复兴儒家的代表人物旨在恢复儒家在思想界的权威地位,理论建树不多,他们对儒家思想发展作出的贡献主要是确立了道统说;突出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儒家典籍中的地位;柳宗元、李翱等吸收佛教和道教的一些思想,开援佛老入儒的先河,启迪了后来的理学。

新儒学的兴起与发展儒家的道统思想到北宋中期发展成为新儒学,也即理学。理学是儒家发展的新阶段源于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经程颢、程颐的发展,完成于南宋的朱熹。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批评佛老,把中国古典哲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理学依其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可分为三派:一派以气为宇宙本体;一派以理为宇宙本体;一派以心为宇宙本体。这三派实质上就是唯物主义派、客观唯心主义派和主观唯心主义派。

唯物主义学派以张载为代表。他提出“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坚持了气一元论。但张载的人性论思想含有很大的唯心主义成分。客观唯心主义学派以程颐与朱熹为代表。他们是理本论者,认为万物生成有理有气,理在气先,理是根本。由于程朱学派的思想严密完整,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主观唯心主义学派是陆王学派。陆九渊主心即理,王守仁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陆王学派强调主观意志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曾产生过重要社会影响,在明中叶以后的一段时期达到鼎盛。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明代后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作为封建秩序维护者的儒家思想变成了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因此受到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批判。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最初是在儒家内部展开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陈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腐儒进行了严厉批判。戴震不只对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了一系列严厉抨击,甚至直斥理学的伦理纲常,说它是以理杀人。

儒家的衰微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领袖们以原始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为武器,反对儒家思想。中国在列强面前割地赔款,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越发证明儒家思想无用。于是士大夫中的一些先进人物,如严复、康有为等人,引进了西方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即所谓新学。在同新学的斗争中,儒学思想显得更加无力。接着在民主革命的高潮中,章太炎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把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又推进了一步。最后,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批判,儒学作为独尊的统治地位终于最后结束。

0 阅读:0

镇上宝塔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