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治疗:中医VS西医,谁才是“救星”?

从未离开 2025-02-18 10:08:21

在我国,每 10 万人中就约有 170 人被帕金森病所困扰,这个数字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还在不断攀升,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超 500 万 。帕金森病主要症状有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穿衣、进食、行走等,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帕金森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睡眠障碍、便秘、抑郁、认知障碍等,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面对这样一种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疾病,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呢?中西医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上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西医:快速起效的 “救急先锋”

西医治疗帕金森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物治疗:多巴胺的补充之道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帕金森病的基础,主要通过补充多巴胺或调节多巴胺系统来改善症状。美多芭、左旋多巴等药物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药物,它们可以补充大脑内的多巴胺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主要机制是随着年龄的老化,人脑内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减少,导致脑内多巴胺含量减少,出现帕金森的症状,如肢体颤动、肌肉强直、行动迟缓等。左旋多巴作为多巴胺的前提物质,可被体内的芳香族 L - 氨基酸脱羧酶催化生成多巴胺,且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转化为多巴胺,使中脑黑质中多巴胺含量增加,改善帕金森患者随意运动减少的症状 。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美多芭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还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一过性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瘙痒和皮疹等皮肤过敏反应等。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药物的疗效会逐渐下降,出现 “开关现象”“剂末现象” 等并发症,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大困扰。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手术治疗:精准调控的神经干预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深部脑刺激术(DBS)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该技术是利用脑立体定向手术在脑内特定神经核团植入电极并连接神经刺激器,释放高频电刺激,抑制这些因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而过度兴奋的神经元的电冲动,减低其过度兴奋的状态,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DBS 手术可以治疗、缓解帕金森病的 3 个主要症状: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尤其对中线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起步和翻身困难等。

不过,手术治疗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电极移位等。一般来说,年龄超过 75 岁、病程在五年以上、有严重认知障碍及难治性精神障碍、只有非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患者不建议行手术治疗。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时,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治疗效果等,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

中医:整体调理的 “温和力量”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历史悠久,注重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药调理:从脏腑平衡出发

中医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生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主风,肾主藏精,脾主运化,当这些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痰瘀阻滞等病理变化,进而引发帕金森病。因此,中药调理主要是针对这些病因病机,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对于肝阳上亢型的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为肢体震颤、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等症状,治疗时应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饮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平肝潜阳,山栀、黄芩清热泻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益母草活血利水,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可有效缓解肝阳上亢引起的帕金森病症状。

对于肝肾亏虚型的患者,常见症状有肢体震颤、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治疗时应以补益肝肾、滋阴熄风为主,六味地黄丸是常用的方剂。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组成,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功效,可改善肝肾亏虚的症状,从而缓解帕金森病的病情。

此外,对于气血亏虚型的患者,可采用八珍汤益气养血;对于痰热动风型的患者,可采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清热化痰、熄风止痉。中药治疗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进行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对患者的身体负担较轻,适合长期服用

副作用:明显与轻微的差别

西医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和手术虽然能够有效改善症状,但也可能带来一些明显的副作用。药物治疗方面,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还可能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嗜睡、幻觉、异动症等不良反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还可能出现药物疗效减退、“开关现象”“剂末现象” 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如感染、出血、电极移位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肢体麻木、视物模糊、声音改变等术后并发症。

相比之下,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中药大多取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经过合理的配伍和炮制,能够在发挥药效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长期服用中药,患者较少出现严重的耐药性和依赖性。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也属于物理治疗,只要由专业人员操作,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安全性较高。当然,中医治疗也并非完全没有副作用,个别患者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或者在针灸推拿过程中出现局部皮肤损伤等情况,但总体来说,这些副作用相对较少且轻微。

帕金森病的治疗,西医如短跑选手,快速发力缓解症状;中医似长跑健将,稳步调养追求长远。二者各有千秋,患者应依据自身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也可尝试中西医结合,让两种医学的优势相辅相成。

帕金森病患者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困境需要我们给予更多关注。希望大家能对帕金森病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患者营造一个理解、支持的社会环境。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问世,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帮助患者走出病痛的阴霾,重获健康与自由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