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脊髓炎患者点亮康复之光

从未离开 2025-02-17 09:38:47

脊髓炎,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疾病,正悄然威胁着不少人的健康。它是一种由于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原因,导致脊髓发生炎性病变的疾病 。一旦脊髓这个连接大脑与身体各部位的 “信息高速公路” 出现炎症,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

脊髓炎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疼痛和无力,很多患者一开始会感觉手脚像戴了手套、穿了袜子一样,有麻木感,这种异常感觉会逐渐加重。随着病情发展,肢体无力的情况也愈发明显,从最初的行走困难,到后来甚至无法自主活动,严重的还会导致瘫痪。疼痛也是不少患者难以忍受的,有的是像被电击一样的刺痛,有的则是持续的酸痛。除了这些,还可能伴有感觉异常,比如对冷热、触摸的感知变得迟钝,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这些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原本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工作无法继续,日常的穿衣、洗漱、吃饭等基本活动都变得困难重重。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常常随之而来。所以,千万别小看脊髓炎,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在中医理论里,脊髓炎发病机制如下:

正气不足为内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包含抵抗力、免疫力与脏腑正常运转力。过度劳累、熬夜、久病等会耗损正气,如长期高压熬夜加班者,身体虚弱,抗邪力下降,易诱发脊髓炎。

外邪内侵是诱因:常见温热毒邪,具传染性,正气弱者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若不及时清除,可影响脊髓及经络;湿热之邪多见于南方潮湿环境,侵袭人体致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有肢体困重等表现;风寒湿邪如寒冬冷风冷雨,侵袭后阻滞经络气血,使脊髓失养。

脏腑经络失调起关键作用: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肝肾同源,若先天禀赋、后天养护不佳致肝肾亏虚,精髓、筋脉失养,且肝肾病变影响脊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规律、思虑过度致脾胃虚弱,无法为脊髓、筋脉输送营养,从而引发脊髓炎。

中医治疗方案多管齐下:

中药调理:依证型选方,邪在肺卫用桑菊饮加减,疏散风热等;湿热蕴结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清热燥湿;气虚血瘀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肾阴亏虚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滋阴补肾。据症状加减药物。

针灸通络: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激发自愈力。依脊髓炎部位局部与远端取穴结合,如颈段选大椎等,胸段选胸夹脊等,腰段选腰阳关等,上肢、下肢瘫痪也有对应穴位。疗程依病情,初期每周 3 - 5 次,一疗程 10 - 15 次,有休息间隔,用适当针刺手法。

推拿按摩:辅助康复,用揉、滚等多样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先放松脊柱两侧及患肢,重点按摩关键穴位、肌肉,最后进行关节被动活动,配合中药、针灸协同作用

中医治疗脊髓炎的效果究竟如何?让我们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来感受一下。

上班族王先生感冒后确诊脊髓炎,西医治疗留后遗症,生活难自理。后寻中医,专家依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开六味地黄汤与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滋补肝肾、益气活血,配腰部及下肢穴位针灸,每周 3 次疏通经络,还建议适量康复锻炼。初期效果不显,经家人鼓励、医生劝导坚持下来,一月后双腿麻木减轻、肌肉不僵,三月能拄拐行走,半年后不仅独立行走还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8 岁萌萌玩耍后突发急性脊髓炎,西医救急后下肢不能动、大小便失禁,家人寻中医医院。医生用针灸、推拿、中药结合法,针灸选督脉与下肢穴位激发阳气、疏通经络;推拿日 1 次防肌萎缩、促循环;依体质选清热解毒、益气养血中药制成颗粒剂。萌萌配合治疗,一月余下肢有知觉,两月能家人搀扶站立,三月可独立行走、大小便正常,家人对中医赞不绝口。

中医治疗脊髓炎有着诸多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中医在脊髓炎的治疗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康复的希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