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日月潭
1683年,清政府向台湾的明郑集团发起最后进攻,由于施琅的加入,清军在海面上逐渐占据主动,数十艘战舰涌向台湾岛,郑成功之孙郑克塽被迫向清军投降,至此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1684年,康熙就下令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至于为什么将如此辽阔的台湾岛仅设为一府而不设省,历来有着很多种说法,直到日本侵略台湾,台湾设省的呼声才开始此起彼伏。
一、巡抚搬迁计划的提出
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发起对台湾的入侵。日本所采用的策略是以退为进,将清政府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如何保护台湾上,其实日本的真实目的是吞并琉球岛。
日本借牡丹社事件对中国台湾发起入侵
清政府并没有看穿日本的企图,于是在竭力保护台湾的同时对琉球采取了退让的态度,日本也借机彻底将琉球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下。
无论日本对台湾有没有企图,这次入侵算是给清政府敲响了警钟,台湾的重要性瞬间得以巨大提升,撤府设省一事,也提上了清政府的议事日程当中。
琉球王宫
日本撤退之后,福州船政大臣兼前方督办军务的沈葆桢,成为处理台湾善后事宜的首要人选。由于台湾长期处于“海外”,且行政地位不高,在成为清朝领土后的数百年里,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沈葆桢处理台湾事务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没钱,二是没人,而资金与人才又是发展必不可少的两大支柱。
在这种情况下,沈葆桢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台湾依旧为府,但要将福建巡抚移到台湾,借此获得人才与资金的资助。沈葆桢这个办法得到了李鸿章的大力支持,他借用江苏省的例子,认为两江总督虽在南京,但江苏巡抚却在苏州,这完全可以为福建巡抚移驻台湾提供先例。
沈葆桢
二、事情突起波澜
沈葆桢本是清廷大员,再加上李鸿章的支持,恳请闽抚迁台的奏折很快被朝廷批准,但沈葆桢万事俱备,却忽视了他最不能的忽视的一方,就是时任福建巡抚王凯泰的意见。
反正王凯泰不同意!他认为一旦移驻台湾,必定会因地理因素而无暇顾及福建,这样他这个福建巡抚也就成了“台湾巡抚”,福建将被驻扎于此的闽浙总督全面接管,台湾很难得到福建的多少帮助。
福建巡抚的意见,沈葆桢不能不听,好在他俩的关系还算融洽,于是王凯泰亲赴台湾,与沈葆桢商量解决双方的问题。经讨论之后,一个折中的办法被提了出来,他们决定仿效直隶总督一年在保定与天津之间来回更换的先例,冬春两季移驻台湾,夏秋两季返回福建,这样既能解决台湾的发展问题,也能避免福建大权被闽浙总督完全占有。
他俩为什么都要提防这个闵浙总督呢?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俩与闽浙总督李鹤年都不和,所以不想让他趁机获取对福建的完全掌控。
奏折上报朝廷之后得到了批准,但很遗憾,王凯泰突发疾病,尚未到台湾便抱病去世了。之后,洋务派出身的丁日昌成为新任福建巡抚,他本应继续王凯泰未能完成的事业,在福建与台湾之间来回奔波,但丁日昌到任后,却迟迟不愿赶往台湾。
影视剧中的丁日昌
他向朝廷打报告,说台湾事宜十分复杂,仅凭他一人之力是搞不定的,所以请求朝廷另派官员前往。很显然,朝廷并不能朝令夕改,于是双方之间开始产生矛盾,而这也引发了朝堂中对福建巡抚移驻台湾是否合适的讨论。
三、台湾设省尘埃落定
在诸多舆论压力下,丁日昌不得不赶往台湾,但他依旧坚持给朝廷打报告,强调台湾与福建两地根本无法以一己之力兼顾,这固然有推脱责任的嫌疑,但也客观反映出巡抚两地奔波确有不便的现实。
很快便有人提出在台湾单独设立巡抚的建议,尽管这个建议并未被朝廷采纳,但台湾设省似乎开始进入朝廷的视野。
丁日昌纪念馆
在两地来回奔波的丁日昌很快便病倒了,他力请朝廷开缺,想要从繁琐的台湾事务中脱身,但显然朝廷不愿意放手。而此时的闽浙总督也更换成何璟,但是,这位被李鸿章寄予厚望的新任总督也不愿插手台湾事务。
就这样,台湾仿佛成为“烫手山芋”,谁也不愿接管。
好在丁日昌做事很认真,他虽然一直向朝廷进言要求台湾设省,但在朝廷批复之前也一直撑着台湾事务的担子。就在台湾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的时候,中法战争爆发了!这也成为台湾设省的最终一推。
中法战争使台湾设省终成定局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持续十年之久的台湾设省问题,终于尘埃落定。清廷认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决定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福建事宜由闽浙总督管辖。但这个办法虽然解决了台湾的设省问题,却有顾此失彼之嫌,又引起了时任福建巡抚刘铭传的反对。
台湾设省之后的巡抚衙门
刘铭传认为,台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自福建的帮助,若将二地彻底分离,台湾也就失去了援助来源。他希望暂缓台湾单独设省,先借福建之力发展台湾,等到台湾发展到能够独立设省的程度后,再与福建分离。刘铭传对台湾问题真的十分上心,他向朝廷申请辞去福建巡抚职务,好将精力全部放在台湾建设上。
影视剧中的刘铭传
但他的观点并未被朝廷采纳!台湾设省已是迫在眉睫,至于建设台湾没有经费的问题,清政府下令全国各海关每年划拨专款用于建设台湾。经费问题解决后,1885年,台湾正式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