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最好的反炮兵火炮,斯柯达M.15/16重型牵引野战炮

丹书铁卷 2024-11-04 02:56:48

一战时的欧洲陆地战场由大炮和机枪主宰,尽管当时飞机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但早期军用飞机飞行速度慢、结构强度差,对地攻击其实非常危险,况且缺少有效的通信手段,不能及时对战术目标发起攻击,反炮兵的最佳方法仍然是用己方大炮进行反击。

在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的斯柯达工厂就打算开发新的15厘米重炮,用以取代过时的15厘米M.80攻城炮,这种火炮的最大射程只有8500米,已经无法满足新的作战需求。1914年一战爆发一度中断了研制工作,1915年重新恢复并很快完成样炮建造,正式版本15厘米M.15重型牵引野战炮在1916年量产,随后改进版M.15/16也进入部队服役。

M.15/16在研制阶段就注重野战机动性,与它配套的牵引车是保时捷M 17,不过火炮长度过大,牵引行军时可以将炮管拆卸下来单独运输,火炮战斗重量将近12吨,行军重量16.4吨。火炮后坐系统为液压式,大架为箱式,炮轮为铁制,有一面巨大的可拆卸炮盾为炮兵提供防护,每门火炮配备一个13人炮组。

火炮的实际口径为152.4毫米,只是按照惯例将其称为15厘米,炮管倍径39.5,长6米,弹药为分装式,战斗射速1发/分钟,以一战时的标准并不算慢。最初的M.15火炮方向射界只有各3°,俯仰角度在-6°~+30°,火炮标准炮弹重56千克,炮口初速度692米/秒,最大射程约16千米。这个射程虽然已经超过大部分同级别火炮,但并不是M.15的极限,在生产了28门之后修改了高低机,重新命名为M.15/16,火炮最大仰角增加到了+45°,火炮最大射程也随之提升到了大约21千米,已经与新式的210毫米口径野战炮差不多。

M.15/16被称为是一战最好的反炮兵火炮,参加了伊松佐河战役,意大利军就因它吃了大亏。射程是M.15/16最大的优势,战场上大多数同等级或更小口径的野战炮、榴弹炮射程不及它,M.15/16可以布置在距离火线更远、更安全的阵地上。能与之匹敌的同类装备较少,德军的15厘米K16算一个,英军的BL 6英寸炮和法军的M1917 155毫米火炮在射程上都差了一些。

斯柯达工厂在1916~1918年总共建造了44门M.15和M.15/16,已服役的M.15似乎全部接受了升级改装。战争中幸存的火炮在一战后分散到不同国家,其中奥地利军携带2门回国,捷克斯洛伐克获得11门(15 cm těžký kanón vz.15),意大利获得了29门并在一战后进行适当升级,比如更换橡胶炮轮。

1940年夏季,意大利军将大部分M.15/16投入到北非等战场,到年底时尚存21门,其中4门驻扎在本土用于防御。捷克斯洛伐克那11门落入德军手中,并重新命名为15.2cm K 15/16(t),它们被安装在大西洋壁垒上,意大利倒戈后德军又控制了一部分M.15/16,这部分火炮也得到了新名字—15.2cm K 410(i)。但德军其实不太喜欢这款火炮,因为它的炮弹稀缺,后勤保障是个大麻烦。目前世界上尚存4门M.15/16,分布在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奥地利。

0 阅读:0

丹书铁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