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何长工与叶帅开了一个小玩笑,叶帅:这2个月我要小心点

时光漫步园 2025-03-17 22:51:11

1981年,84岁高龄的叶剑英已病痛缠身,但他燃烧自己,温暖大地;舍弃小我,成全大我,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为刚刚拨乱反正的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在全国各地走访考察,旨在了解全国各个省市在动乱结束后的恢复情况。当叶帅抵达武汉时,当地工作人员为其身体着想,便提前准备了条件上佳、环境清幽的宾馆,以及专业的医疗团队来照顾叶剑英。面对此情此景,叶帅面不改色地摆了摆手,对工作人员说了声谢谢,然后轻声细语地对大家说:“同志们,你们把我当做一般同志,不要把我当个病人。放心吧,我的身体我清楚,吃得消的!我只是想在武汉四处走走看看。”最后,工作人员拗不过叶帅,他还是住进了普通宾馆。彼时,叶帅刚刚结束一天的舟车劳顿,打算卧床休息时,门外却传来了“咚、咚、咚”三下敲门声,叶帅应声开门,打眼一瞧,竟然是阔别多年、许久未见的老战友何长工。瞬间,他满身的疲惫一扫而光,开心地拉着何长工的手,惊奇地说道:“长工,你怎么也在武汉?”

何长工哈哈大笑:“我在武汉疗养,听说你到了,便要让人给你秘书打电话,可思来想去,你是大忙人,还是我来找你吧,我就不请自来啦!”两人谈天说地,博古论今,聊着聊着,只听叶帅爽朗的笑声直穿云霄:“好好好,这两个月我一定小心点!”何长工是谁?他和叶帅为何感情至深?叶帅说的小心,到底是小心什么?一切,还得从何长工这个人开始说起。革命火种、伟人爱将1900年12月8日,何坤生于湖南华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与大多数开国元勋的成长环境一样,何坤在孩提时代便目睹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吃人。鱼肉百姓的乡绅攥着万亩沃土死不撒手,而衣不蔽体的农民却又无田可种,只能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度日。因此,他自幼思想先进,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成吨的能量,是时刻准备要举火烧天的革命火种。

1919年,他参加“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三年后,在法国的何坤得偿所愿,成为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何坤在国内一边紧锣密鼓地组织农民运动的同时,一边亲手创办了新华中学,自己任学校董事委员会主任。但随着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席卷各个县城,他的名声在湖南一带愈发突出,军阀许克祥重金悬赏其项上人头。在这危急时刻,机智百出的毛主席当机立断,为他改名为何长工,那个年代没有照相技术,抓一把土抹脸上就是另一个人,改了名字便是改了文牒,因此,他在反动派的围剿之中大难不死,逃出生天。此后,他喜欢上了何长工这个新名字。他逢人便讲,我是人民的长工,不是乡绅军阀、地主老财的长工。毛主席给了他新名字,此后八年,他一直跟在毛主席左右,成为了毛主席最为信赖的人之一。1927年9月,何长工跟随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就是何长工设计的。天生悍勇、剑胆琴心何长工有一项能力冠绝同侪。

他不仅是搞群众运动的好手,还能深入土匪武装,与绿林好汉打成一片。当时,我党成立军队不久,革命队伍初登井冈山时,势单力孤,孤掌难鸣,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中显得脆弱又无助。在这种极端逆风的情况下,天无绝人之路,井冈山周边的两名绿林好汉王佐、袁文才被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纷纷伸以援手。虽然我党与邻居拥有这份超乎寻常的友谊,但毕竟还没有亲如兄弟,亲如一家。一旦哪天蒋介石重金收买王佐、袁文才队伍中的骨干,财宝动人心,很难说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了给我党建立更深的护城河,何长工孤身一人跑到绿林军营,完成了绿林队伍向革命队伍的转化。当时,他投其所好,天天找绿林军中的小头目喝酒,一来二去,大家越来越熟。一段时间之后,和他们都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当时他们之间不仅日常称兄道弟,还可以畅所欲言,大谈理想和人生。因为何长工,绿林军对共产党印象越来越好,毕竟哪个热血汉子不期望在国难当头之际,为国尽忠呢?与此同时,何长工从大家的嘴中听得了王佐是个孝子,非常听母亲的话,母亲让往东他不敢往西……何长工脑袋滴溜溜地转,既然获得老人家的好感,更能拉进与王佐的距离,那事不宜迟,于是他隔三差五地便跑到王佐母亲家,为老人家劈柴扫地,拾掇家务。王母作为老人家,对何长工这个勤快的后辈非常认可,每天都会在儿子面前夸他。而且知子莫如母,儿子搞江湖做派始终不是个长事儿,江湖做派始终是不入流的人情世故,好好与何共产党这样保家卫国的队伍学本事,才是正经。

至此,王佐的部队基本上与我党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关系,他们主动并入了我党的革命部队。王佐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改造,放弃了以前只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动不动对手下人执行“家法”的行为方式,在1928年2月,成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二团副团长兼二营营长一己之力,为史改道1927年10月,毛主席在井冈山上心急如焚。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迟迟联系不上,毛主席担心夜长梦多,便安排何长工下山寻找。此时山脚下,已被国民党反动分子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共产党人从山上下来,请君入瓮……蒋介石的理论是“宁可杀错,不可放过”每个从井冈山下来的人都会被认定为党员,从而被严刑拷打。何长工看到毛主席眉宇间凝结的忧虑,果断接受了这一任务。在半山腰,他看着山下的包围网思来想去,确实毫无死角,无论如何也突围不了,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装作踉踉跄跄地样子,从山上滚了下来。几名反动派听到动静,马上过去查看,他们扒开草丛,只见灰头土脸地何长工一脸惊恐,好像见了鬼一样……何长工随即用磕磕巴巴地声音说道:“我、我、我……你、你、你、送我回家……”

几名反动派紧皱眉头,彼此对望,都在心里嘀咕,好不容易从山上抓到一个活口,莫不是个傻子?他们费尽了周折,将何长工拉到一旁问东问西。但怎奈何长工揣着明白装糊涂,愣是把傻子扮的栩栩如生,翻来覆去地说自己是被强绑上山,被迫当兵,忽悠的几名反动派云里雾里。最后反动派实在没辙,见问不出什么,欺负傻子也实在没什么意思,便将他给放了。何长工逃出生天,虎口脱险后,马上改头换面,以一副新面孔游走周边,四处打探消息。几天过去了,半点蛛丝马迹也无,这支部队好像凭空蒸发了,被人可以地抹杀掉了一切存于世间的痕迹。迫于无奈,他想起了当时在王佐部队中,一名小头目酒后说过的一句话,要论南昌城哪里消息最灵通,还得是那些赌场和浴室……万般无奈之下,何长工急匆匆地赶到南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脱得不着片缕,和泥鳅一样钻进了浴室。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几名前来洗澡的军官的吹嘘中,他听到了关于朱德部队的只言片语。他缓缓地靠近,只听那名军官说的煞有介事……从浴室出去后,他顺藤摸瓜,沿着这条线索,果然找到了朱德部队的所在地。

后续的事情就简单明朗了,朱德带着部队奔赴井冈山,朱、毛队伍胜利会师,中国革命迎来了新的一页。实事求是,何长工此举是以一己之力为历史改道,如果他找不到朱老总的部队,如果这支部队真的出现了什么意外,那对于彼时的中国来说,将是毁灭性的灾难。中国人可能会在黑暗中探索和沉沦更长时间。除了随机应变的机灵外,何长工跟着毛主席还学到了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以及游击战的具体打法。朱德带领的这只部队,在南昌城内悍然发动了南昌起义,大闹一场之后,还光明正大地跑回了井冈山,此举就像青天白日之下,给了蒋介石一个大耳瓜子。颜面尽失的蒋介石恼羞成怒,他派重兵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为敌我力量悬殊,中国革命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马上便摇摇欲坠。针对于井冈山下的重重包围,何长工为彭德怀分析了局面:“虽然敌众我寡,但敌人各自为政,都指望你我的人头升官发财,他们为了私利聚在一起,为了升官发财跟着蒋介石干,和为了革命的穷人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待他们稍遇阻力,陷入内乱之后,必然会相互指责。更兼他们舟车劳顿,从城市周边来到这荒郊野岭,不用多,让他们七八天见尝不到甜头,自然打退堂鼓。目前我们熟悉地形占有地利、周边百姓心向我党占有人心优势,这些足以支撑与他们周旋”他建议部队化整为零,几人一组地分散开来各自找地方潜伏。在深山老林中以逸待劳,通过打冷枪,放冷箭的方式,将敌人分割包围,那样的话,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的队友,反动派就是明晃晃的靶子,来多少死多少。

果不其然,工农红军在何长工的建议下。度过了这次危机。此役我们不但大获全胜,还缴获了各式枪支上千支,极大地充实了我们的武器库,这次胜利好比一把尖刀,直插蒋介石的肺管子。而蒋介石折戟沉沙,饮恨败北,只能是自酿苦果自己尝。临危受命、战友情坚1931年,中央苏区用酣畅淋漓的一场大胜,向世人宣布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流血牺牲的,眼看着当初秋收起义时走上井冈山的那一代红军骨干死伤众多,而新上山的年轻人往往一脸懵懂,革命力量将要出现断层,红一方面军当机立断表示必须要培养新的、有文化的干部。为此,毛主席决定筹备一所军事学校。193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成立,何长工任第一任校长兼政治委员。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伯承、刘少奇、叶剑英等都给红大学员讲过课。在何长工的努力下,这里既是培养红军各类人才的综合性学校,又是红军的总预备队,被誉为“红军指挥员的摇篮”。

在这个过程中,他和叶帅建立了深深的情谊。只可惜天不遂人愿,红军学校只举办了三期,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就因长征而不得不中断。过去的三期中,何长工、叶剑英等教员呕心沥血,培养了诸如彭雪枫、宋任穷、周子昆等一系列红军小将,在后续的革命进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了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宋任穷在1955年授衔,更是被授予了上将军衔。1975年,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回忆红校时曾说:“当年,叶剑英爱拉动听的胡琴,何长工爱唱动听的歌曲。他们两个相互配合,将红校办的如火如荼,那真是一段好时光啊!”何长工在教育领域的优秀经验,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后,党中央依旧让他扎根在教育领域。抗日军政大学、东北军政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都留下了这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足迹。而他与叶帅的友谊,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历久弥坚,历久弥新。这次与叶帅碰面,何长工八十一岁,叶帅八十四岁,两个耄耋老人,说说话就气喘吁吁,可回首半个世纪前,他们是那么的风华正茂……1927年,这帮战天斗地的年轻人,舍生忘死,热血彭湃,在一年内先后干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件大事。那年,毛主席三十四岁,周总理二十九岁,何长工二十七岁,叶剑英三十岁……这正是和如今九零后差不多的年纪,而到了1981年,他们或是垂垂老矣,或是已经做古。

:“我比你大三岁,我八十四了,毛主席曾说,七十三、八十四,燕王不请自己去……还有两个月就是我八十四岁生日了,哈哈哈,这两个月我要小心点……”:“嘿嘿,那你可得注意点!”他们年轻时,见惯了枪林弹雨,看惯了生死别离,对生老病死一事看得极淡,不仅不怕不吉利,还拿这个开上玩笑了。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当初井冈山上的这批人,早把生命升华成了保家卫国的英灵,无论是生是死,都将永远庇佑着神州大地国泰民安……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