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纪实:他第“三婚”时,妻子竟带着瘫痪的老公,和18岁的儿子

一介退休老干部 2025-01-23 09:48:33

文/孔晚秋

“满意”一词是本文主人公的名字,非“定语”满意,也非形容词满意。

满意出生在上世纪八十代初,他的父母已生有两个女儿,那时的农村传宗接代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男丁就是绝了户,对不起列祖列宗。

而国家的政策是一家一孩,要生三胎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其父母发誓,不管付出多大代价,绝不能在这一代断了香火,这辈子不生个男孩誓不罢休。

历经千难万险之后,苍天不负,终于生下了第三胎,是个男丁。一家人如浴火重生,欢喜不尽,所以当即取名“满意”。

满意在爷爷奶奶父母姐姐的娇宠呵护下逐渐的长大,成年的满意在农村也算得上是个帅气的小伙子,这样的条件自然不愁婚配。到了适婚的年龄便娶了邻村的姑娘,芳名俊妮。

俊妮的俊名副其实,一张纯真的圆脸盘上,浓眉连娟、明眸如翠,半长不长的马尾辫在脑后甩来甩去,更显其性情活泼,干净利落,加上匀称的身材、善良的心地,在周围十里八村里也算是少有的好女孩。

满意与俊妮婚后的生活是和谐幸福美满的,并接连生下了一男一女。孩子相貌随母,漂亮活泼可爱。生过孩子的俊妮依然风韵犹存,性格更加温润。

常言道,自古红颜多祸水以及尽代红颜多薄命。类似的传说与事例比比皆是。爱美本就是人类的天性。当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柏杨说过:“美而惠的女人千不得一,如遇之,能娶则娶之,若不能娶也要多看几眼,以资纪念。”

名人尚且有如此之思想和言论,何况俗人百姓呢。所以女人的美貌容易受人嫉妒引祸招灾,这是不争的事实。俊妮命运的改变也是因此而起。

村里与其年龄不相上下已婚未婚的男青年们,无不对她的美貌垂涎三尺,有意无意撩云拨雨,打情骂俏。俊妮本来性格就很好,不属于泼辣好胜一类的人,认为他们也只是图一时口舌之快而已,俊妮亦没有非分之想,更无暗通款曲之实。

即便如此,婆婆依然看不下去了。老一代人本就封建思想严重,又是个强势之人,认为俊妮整日里与人嘻笑被人戏讽而不恼不怒,太不像话,属于不守妇道,有辱门风。因此不断给在儿子耳边吹风说,该管管她了。

说的次数多了,对母亲的话哪能置若罔闻。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一天满意趁着酒意终于暴发了,对俊妮结结实实的暴打了一顿。

这一打不当紧,两人的命运至此改写。俊妮含着泪水和冤屈独自回了娘家,强势的婆婆是不允许带走孩子的,接下来离婚便成了铁定的事实。

还未到中年的满意总不能独守空房下半辈子,母亲也于心不忍。便竭尽全力,动员所有的亲朋邻里为其张罗,不久便有一二婚女登门。这一个与俊妮各方面都相差甚远。属于性格内向的人,整日里沉默寡言不说,还生性多疑,是个心里做事的人。

开始还能凑合着相处,不久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前后三个孩子的相处待遇问题及以及拮据的经济问题便都成了问题,各种矛盾相继显现了出来。

再婚后的家庭共有的特点是易将现任与前妻作比较。满意家也不例外,比来比去对二婚妻子越来越不满意,因此磕磕绊绊争吵不断,二婚妻受不了这样的日子,一日抛下幼小的女儿,扬长而去,从此杳无声息。

且说俊妮回了娘家后,因为亲戚邻居对俊妮的了解并不是前婆家所认为的那样的是自轻自贱之人,因此说媒的踏破了门槛。最终选了一个大她几岁丧偶的男人,育有一子,是村里的电工。

婚后俊妮又生下了一双儿女,对丈夫前妻的智力低下的儿子也视同己出,男人很感激,本就性格宽厚,因此对俊妮爱护有加。

农村电工,经济条件高于一般家庭,俊妮很知足,俩人相濡以沫,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每逢过年过节,夫妻二人便会带着丰厚的礼物看望俊妮的父母。此不在话下。因为我们是俊妮的隔墙且友好的邻居,所以对此了如指掌。

再说满意,一婚二婚后,名声大受影响,门庭一下子冷清了下来,与俊妮生的大女儿也已经出嫁。每到夜晚,伴着清冷的月光,孤独的渡过漫漫长夜。这样的日子满意怎能甘心呢!

不甘心又能如何呢,只能将娶妻的标准一降再降,最终的要求只要是个女人就行。即便如此,仍然拖延了数年后,终于又有人来说媒了。

这次说的女人并非单身,有一个瘫痪的老公,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儿子。附属条件是:如果娶她可以,但必须另外两个一并都带过来。

这个要求让满意及其父母作了难,一家人愁肠百转: 娶吧,一下子来三口,瘫痪的老公以及即将成年的儿子,负担之重,不堪设想。并且女人知道满意的村庄已拆迁,赔偿了几套房,要求必须从中分一套给自己的儿子。

如果拒绝了吧,满意已过了腌臜年,奔半百而去。二婚妻走后数年,门庭冷落,再无人问及。

此时此刻,真正陷入了两难选择的境地!

思来想去,认为这应该是最后的机会了,如果再错过了,恐怕今后一辈子都无望了。因此,一家人最终拍板定案: 答应女方的所有要求,娶!

与女方沟通后便选定了吉日,虽不如头婚那样喜庆和大张旗鼓,但是简单的仪式还是有的,备了酒席,派出了车队。良辰一到,三口一个不少,一并拉了过来。

那天,人们呼的一下子把婚车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帮忙的,看热闹的,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首先把瘫痪的前老公抬进了预定的房间里,与儿子暂住一起。洞房另设了房间。

热闹过后,转眼到了晚上,好事的人们也纷纷散去,没有了吵闹和喧嚣,氛围安静了下来。准备三入洞房的满意,此刻并无喜悦和兴奋的心情,反倒是内心忐忑,惴惴不安,是有不祥的感应吗?

此时洞房的门半掩着,当他刚跨入房门的笫一步,便被躲在门后女人的儿子挡住了,说什么也不让满意进房间,而且嘴里骂骂咧咧,手里还拿着家伙事,推推搡搡把满意赶了出来。

满意无心争吵与恋战,心灰意冷到了极点。在本该洞房花烛之夜晚,踉踉跄跄,不得不离开家门。鸠占鹊巢,而他却抛却了赖以生存的地方,一走便不知去向……

父母当年生下了满意是何等的满意,然而满意的一生却不尽满意。这本已是结局,但似乎又犹了未了。满意的内心是否有过悔恨,其家人是否有过假如,或者再假如。当事者三缄其口,事外人也不便揣测。

满意的遭遇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人的命运幸或者不幸,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人性使然还是天意?谁能说的清?

0 阅读:3
一介退休老干部

一介退休老干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