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绝食殉国的南宋孤臣,逃亡中写一首桃花诗,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云平文史 2024-12-18 16:43:58

桃花在我国的古典文化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只因在它浓艳华美的生命中惊艳了世人的眼。

无论是灼灼桃红枝头闹的浪漫,还是风动枝摇空中舞的姿态,抑或是点点落瓣逐流水无奈,都能让人思绪万千。

故此也让古今不少骚人墨客为它挥毫洒墨,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

又是一年春天,又见桃花满人间。

今天长风给大家带来一首较为冷门的桃花诗,全诗读完让人肃然起敬。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真正要读懂却很难。

为了读懂这首诗,这里我们就要从诗人,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这一点切入。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宋宝庆二年(1226年)出生。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出生时正是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

谢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以“忠义”作为己任,养成了遇见不平之事,便会不吐不快的性格。

宝祐四年(1256年),谢枋得参加会试,当时他亲眼目睹了满朝奸邪祸国殃民,政治十分黑暗,他便在试卷中痛快淋漓的抨击当朝弊政。

在殿试更是当面斥责当朝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等人尸位素餐,也因此忤逆了权贵,让原本擢升甲科进士的他只被录取在了乙科。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届进士有很多大佬,代表人物文天祥,陆秀夫…

就这样他还不愿意和朝中奸臣同流合污,所以总是遭到排挤和打压,他自己心灰意冷,便脱下官服,挂冠而去,实际为官连一年都没到。

但他国家危难之际,却能挺身而出,誓死保卫家园。

公元1258年,蒙元兵分三路攻宋,谢枋得毅然应召,散尽家财,筹集军饷招募士兵,多次击退蒙古军队的进攻。

1274年7月,年仅3岁的宋恭帝继位,谢太后垂帘听政。次年,元军大举攻宋,贬谪在家的谢枋得再次挑起抗元大旗,组织兵民保家卫国。

当时宋朝正规军基本都打没了,左丞相留梦炎弃职逃跑,兵部尚书吕师孟降元,其他不少封疆大臣和前线将领也纷纷投敌,大片国土沦丧。虽然谢枋得身先士卒,多次击败元军,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

很快,蒙古军就攻陷都城临安,俘虏了宋恭帝、太后和太皇太后和一干大臣,南宋名义上已经灭亡了,甚至太皇太后曾下诏书,让南宋臣民向蒙元投降,但谢枋得拒绝了。

因为他忠君,但是更忠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他眼里“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

他为了捍卫中华传统文化,在赵宋投降后,再次召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谢枋得的妻子李氏与次女和两婢女宁死不屈自尽,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他自己本想一死了之,但因为有老母亲要赡养,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福建。

后来元朝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一直派人寻找他,但他

终日身穿素服,以志国家之耻,宁愿隐居卖卜教书度日,也绝不仕元。

这首诗就是他在逃亡隐居的期间写下,诗题中的“庆全庵”是他的隐遁之所,位于福建建宁府建阳县唐石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我寻到了一处桃花源般的地方,正好可以躲避暴秦般的乱世;在这里,我早已忘记了节令,只是见了桃花又一次盛开,才知道又一年的春天来到。

这两句虽然读来觉得平易自然,实际上隐含着诗人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细细读来感人至深。

“桃源”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人结合自己经历“避元”来比作“避秦”。

但这里的“避秦”不似隐居,其实与逃亡没什么区别,随时都有性命之忧。

所以山河破碎、心如死灰之下,他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是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庆幸又平安度过了一年。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花纷纷凋零,切莫让它飘进流水之中;恐怕有多事的渔郎见了,顺着漂浮的花瓣找到这里。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从而发现了桃源隐避之所。谢枋得的隐蔽之所也怕桃花会随流水淌出,被一个“渔郎”见到,从而被人知道。

这一句巧妙地道出了诗人只想心怀故国在此地不愿被世俗打扰的心愿,即使这只是在沧桑岁月中无能为力的坚守和坚持,但他却甘之如饴。

只是可惜他的“桃花源”还是被人发现了,他的身份也让人知晓了。

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来诱降,但都被他用严词拒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冬天,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奉元帝之命,强迫谢枋得北上大都,谢枋得用死来表示抗拒,从出发北上那天起,就开始绝食。

尚书留梦炎下令把他安排到悯忠方便劝降,面对南宋旧臣纷纷进劝,蒙元高官厚禄的威逼利诱,谢枋得认为“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不为所动的拒绝,

奸臣留梦炎派医生拿着内有米饭的药汤请谢枋得喝下,谢枋得一把将药罐拂于地上。

当时寺中有曹娥碑,他面对此碑大义凛然说:“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便绝食五天而亡,为国尽节到最后一刻,至死未降为元臣,那年他64岁。

在中国历史上,谢枋得和民族英雄文天祥,一叠山,一文山,并誉为爱国主义的“二山”。

我们再说回这首诗,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合作,表现了诗人宁死不降的爱国气节,宁死不屈的民族灵魂,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END-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4

云平文史

简介:云平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