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聚会中,常常能听到七大姑八大姨抛出这样的疑问:
做胃肠镜疼不疼啊?
会不会很吓人?
需不需要打麻药?
打了麻药会不会影响记忆力呢?
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家对胃肠镜检查普遍存在疑惑和担忧。

在探讨这些疑问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胃肠镜检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胃肠镜是一根配备高清摄像头的柔软管子,它能深入观察消化道内壁的状况,还能进行取活检以及内镜下的多种治疗,如止血、取异物、切除息肉、扩张狭窄部位、安置支架等。
其中,胃镜从口腔进入,可用于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
肠镜则是从肛门进入,能够查看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以及部分回肠的病变情况。
即便了解了检查原理,许多人心里还是会犯嘀咕,甚至有人问:
我能不能不做呢?
医生明确表示,如果出现肠胃不适症状,或者年龄在40岁左右的人群,很有必要进行胃肠镜检查。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打破关于胃肠镜检查的常见谣言。
谣言一:胃肠镜检查真的生不如死?
胃肠镜分为普通胃肠镜和无痛胃肠镜。
普通胃肠镜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做普通胃镜时,患者可能会有憋气感,还会出现剧烈的呕吐、恶心;
做肠镜时,会有腹胀、牵扯痛的感觉。
不过,只要患者放松心态,不紧张,积极配合医生,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完成检查。
而无痛胃肠镜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毫无知觉,就像睡了一觉,检查就结束了,体验感舒适,特别适合心理压力较大或者难以耐受普通检查的患者。
谣言二:胃肠镜检查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很多人担心:
胃肠镜是一次性的吗?
它是怎么清洗消毒的?
能彻底消毒干净吗?
做了胃肠镜会不会感染艾滋、梅毒、乙肝呢?
为什么一个接着一个做,中间没看到停顿和消毒呢?
其实,胃肠镜造价相当昂贵,通常需要几十万元,所以并非一次性使用。
但大家完全不必担心,胃肠镜检查遵循“一人一镜一消毒”的原则,消毒流程极为严格,不会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为了确保安全,检查前会对患者进行传染病筛查,对于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内镜,会进行专门处理和更为严格的清洗消毒。
而且,每个内镜中心都配备了大量内镜,轮流使用,一人一用一消,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会使用未经消毒的内镜。
谣言三:做无痛胃肠镜打了麻药会变傻?
答案是否定的。
无痛胃肠镜使用的静脉麻醉药一般是丙泊酚,因其呈乳白色液体,被医生们亲切地称为“快乐牛奶”。
麻醉医生会依据患者的体重、身体素质等因素,精准判定静脉麻醉的用药量,基本上10分钟左右患者就会自动苏醒。
这种药物代谢速度很快,数小时内就会完全分解、代谢,不会在体内蓄积,也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
虽然有极少数人会有类似醉酒的感觉,但很快就会消失。
所以,“麻药让人变傻、做了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引发老年性痴呆”等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谣言。
众多研究已经证实,无痛胃肠镜检查对智商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谣言四:胶囊内镜、钡餐、呼气试验、CT能代替胃肠镜检查?
这些检查手段都无法替代胃肠镜。
呼气试验只能检测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无法检查胃黏膜的状况;
钡餐只能呈现胃肠道的大致轮廓,诊断价值有限;
胶囊内镜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它不能进行吸引、冲洗、取检和治疗,即便发现病变,仍需借助常规内镜进行二次处理,而且价格昂贵,还不能医保报销;
CT检查对于进展期的胃肠道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对于胃肠道的早期癌症、癌前病变以及一般良性疾病,敏感度很低。
总之,想要发现胃肠道的早期癌症,胃肠镜检查是无可替代的。
谣言五:胃肠镜检查是否会损伤胃肠道?
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在进镜时几乎是悬空操作,不会摩擦到黏膜,遇到占位情况也不会强行通过。
对于患有溃疡、肿瘤、静脉曲张、憩室等疾病的患者,虽然存在引起穿孔和出血的风险,但内镜医生在检查时会格外小心谨慎,几乎不会出现问题。
所以,选择一位优秀的内镜医生至关重要。
我院的内镜医生经验丰富,经常与业内同行交流学习,每月都会开展难度极高的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微创手术,内镜技术在宜宾处于领先水平!
谣言六:没有症状的人群、年轻人等不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认知误区。
李兆申院士曾说过:“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症状,就是没有症状。”
研究表明,超过80%的早期消化道肿瘤没有特异性症状,甚至毫无不适;
部分进展期肿瘤的症状也不典型,很容易被当作普通小毛病而被忽视。
因此,内镜医生建议,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应在40岁左右进行第一次胃肠镜检查。
此外,近年来我国胃癌、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如果出现消化道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听从医生建议,该做胃肠镜就做,以免因一时疏忽而造成严重后果。
谣言七:肿瘤标志物、抽血、粪便检测能代替胃肠镜?
答案是否定的。
一般胃肠道筛查会建议进行粪便潜血、胃功能四项、癌筛五项(肿瘤标志物)、基因筛查等检查。
肿瘤破溃会导致出血,粪便潜血检查就是检测胃肠道是否有隐性出血,但早期肿瘤,尤其是微小癌,前期不一定会出血;
胃功能检查主要是检测胃泌素、胃蛋白酶原,以此判断分泌是否正常,只能筛查出是否为胃癌高危人群,发现异常后,必须立即进行胃镜复查;
肿瘤标志物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绝不能作为筛查肿瘤的唯一依据,因为某些炎症也会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而有些肿瘤直到中晚期,肿瘤标志物仍可能正常,所以指标升高也不必过于恐慌;
基因检测更适合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进行初筛,即便如此,它也只是提供一个患癌可能性的参考,并不能反映身体当前的实际状况,无法确定是否患有早期癌症。
谣言八:胃肠镜取活检就是得了癌症?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做胃肠镜时,医生会对一些病变部位取出一点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这就是取活检,比如针对息肉、糜烂、溃疡、隆起、结节以及萎缩性胃炎等病变。
取活检的目的是判断病变的性质、程度等,以便指导后续的治疗和复查。
例如,通过活检可以判断息肉是增生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是否发生异型增生等;
当然,对于疑似癌变的病变,也需要取活检。
所以,活检只是辅助胃肠镜诊断,用于明确一些疾病的类型、范围和严重程度等,并非所有取活检的病变都是恶性的,不必过于担忧。
一般耐心等待五个工作日左右,就能拿到胃肠镜的病理检查结果。
明确诊断后,患者能了解自己病情的轻重程度,从而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这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所以取活检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