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冰城哈尔滨,再次吸引全球聚焦的目光。2月7日,第九届亚冬会即将在此盛大启幕,而承担此次盛会全方位出行保障重任的吉利醇氢电动汽车,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引发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

吉利醇氢电动产品服务于亚冬会,是其在国际体育赛事征程中又一关键里程碑。回顾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火炬以绿色零碳甲醇燃起,那跃动的火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吉利控股集团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与强大实力,不仅精心生产制备了主火炬所需的绿色甲醇,还提供了一整套完备的技术解决方案。远程醇氢重卡全程守护,确保主火炬甲醇的稳定供应,完整呈现出甲醇能源从制备、输配送至车辆应用的全链路闭环,向世界彰显了醇氢生态的独特魅力与坚实力量。

此次亚冬会,吉利的醇氢电动服务车队包括城市公交和出租车,将为哈尔滨的市民和游客提供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哈尔滨冬季的严寒堪称严苛,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醇氢电动汽车能够脱颖而出,首次大规模登上国际性赛事的舞台,这背后是组委会对吉利醇氢电动汽车技术的高度信任,也从侧面说明其可靠性与适用性已达到极高水准。机遇与挑战并存,醇氢电动勇立潮头对于醇氢电动产品而言,亚冬会无疑是一个蕴含巨大潜力的展示平台。在全球观众、媒体以及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共同瞩目下,吉利醇氢电动汽车迎来了绝佳的展示契机。在这里,醇氢汽车技术的创新性与前瞻性将得以充分展示,有望吸引更多行业关注与合作机遇。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吉利品牌在醇氢电动能源领域的影响力,还能为醇氢电动汽车后续的市场拓展与技术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哈尔滨冬季极为寒冷的气候,对任何汽车都是严峻考验。醇氢电动汽车作为赛事保障车辆,其动力系统、电池管理、制热保暖等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它不仅要确保单辆车的稳定运行,更要实现整个车队的高效协同运作,保障能源供应稳定,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其面临的挑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醇氢生态成熟先进,筑牢赛事保障根基吉利醇氢生态历经多年精心构建,已形成一套成熟且先进的体系,成为亚冬会保障服务的坚实后盾。依托醇氢生态的全面布局,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成功调动甲醇制备、甲醇贸易、运输以及当地加注站等各方力量,为醇氢电动车辆的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打造的醇氢生态,制定了别具一格的“1.2.3.3”生态战略。以醇氢电动汽车推广为核心,围绕资本与产品市场双轮驱动,推动绿醇制备、甲醇加注、醇电汽车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分三步实现能源开发绿色甲醇。如今,醇氢生态圈已连点成片,从西北到东北,从北方到南方,甲醇经济蓬勃发展,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甲醇制备端,远程在阿拉善参与打造的年产50万吨绿色甲醇示范项目意义重大。该项目可充分带动当地风光电资源,全部达产后预计年减碳75万吨,年产3亿吨绿色甲醇。若全国一半货运卡车使用,每年可减少石油进口2亿多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巨大。在甲醇加注端,截至2024年底,全国重点区域和重点路线已建成519个甲醇加注站,预计到2027年底将增至4000个,届时加甲醇将如同加油般便捷,极大提升醇氢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性。

技术验证,实力彰显,变革新型能源汽车格局在能源转型的时代洪流中,吉利醇氢电动技术脱颖而出,凭借其成熟先进的特性,为新型能源领域注入新活力。这一技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吉利在甲醇领域长达20年的深耕细作。在交通运输领域,吉利醇氢电动技术的应用成果有目共睹。以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为例,其产品线丰富多样,涵盖重卡、轻卡、客车等多种车型,广泛应用于干线物流、短途运输、城市配送等多个场景。在北方城市,如大庆和天津投入运营的300台吉利星际醇氢电动城市客车,已历经一年多严寒考验。这些客车在低温环境下启动迅速,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车内温度能保持在20-25℃的舒适区间。不仅如此,相较于纯电动公交,它们的能耗与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经实际运营测算,一台车在8年的生命周期内可节省18万元,有力地证明了其技术的可靠性与经济性。面对特殊场景与极限挑战,吉利醇氢电动技术同样展现出非凡实力。2024年10月,远程星瀚H醇氢电动牵引车完成了一项惊人壮举。它满载42吨,仅靠一箱绿色甲醇成功穿越河西走廊,行驶里程高达1522.9公里,打破长途干线物流领域新能源车辆的续航壁垒,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一成就充分彰显了醇氢电动技术在长距离、重载运输场景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在绿色矿山建设领域,搭载远程400kW级高效醇氢电动系统的矿卡,燃料成本下降45%,运行效率提升20%,实现了封闭区域的高效作业。这不仅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再次凸显了醇氢电动技术在特殊工业场景中的巨大应用价值。此次吉利醇氢电动汽车服务亚冬会,是醇氢生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充分展示了醇氢电动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与优越性,为全球能源和交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中国方案。相信在未来,醇氢电动将在更多领域绽放光彩,引领行业迈向醇氢时代,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