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富商杨敏德:赴疆24年,种10万亩棉花,最后差点因汉奸破产

江卿曻 2024-12-16 09:19:23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在荒凉的新疆种棉花,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选择,24年前,香港女富豪杨敏德毅然投下上亿资金,在无人问津的土地上建立起10万亩棉花基地,改变了中国棉花产业的格局。

她打造的溢达集团,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纯棉服饰制造商,还为无数棉农提供了赖以为生的工作。

然而2021年,一份谣言满天飞的报告却让这一切濒临崩塌,澳籍华人许秀中发布抹黑新疆棉的报告,导致多家国际品牌对新疆棉避之不及。

杨敏德的努力差点毁于一旦,是什么让她能够顶住国际抵制,强硬回应?她为何能在逆境中将新疆棉推向全球巅峰?

舆论危机中的民族气节

2017年至2019年,一场国际舆论风暴悄然酝酿,并在2021年突然爆发,这场风暴的中心,正是杨敏德辛苦经营了24年的新疆棉产业链。

那一年,澳籍华人许秀中在ASPI(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发布了一篇名为《待售的维吾尔人》的报告。

报告中宣称新疆存在“强迫劳动”和“拘留中心”,指控超过8万名维吾尔族人被强迫转移至内地工厂工作,这份报告迅速在西方媒体和舆论中掀起轩然大波。

许秀中在报告中使用的“证据”看似详实,却漏洞百出,她声称通过卫星图像发现新疆有多处“拘留中心”,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拘留中心”不过是当地的学校、福利院和敬老院。

而所谓的“强迫劳动”,也完全经不起事实推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金之镇曾公开反驳,指出这份报告毫无根据。

实质上是以“强迫劳动”为幌子,恶意抹黑新疆产业,破坏当地的繁荣与稳定,然而,这些澄清并未被西方媒体采纳,反而成为进一步指责的借口。

这场舆论风暴让许多国际品牌迅速做出反应,H&M、耐克、阿迪达斯等一线品牌纷纷声明,不再采购来自新疆的棉花或产品。

作为新疆棉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企业之一,溢达集团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国际市场的抵制对溢达集团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因为其每年超过87%的营收依赖出口。

而美国市场占据了其中一半以上的份额,面对国际抵制,溢达的合作订单锐减,企业一度陷入生存危机。

在这种困境下,不少人建议杨敏德妥协,与西方媒体和国际品牌进行谈判,澄清并适当妥协以挽回损失。

然而杨敏德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面对无端的指控和巨大的外部压力,她公开发声:“溢达集团不可能送给美国,美国人爱买不买,不买就拉倒,”这句话简单直接,却透露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商业信心。

杨敏德深知,溢达集团的根基不仅在国际市场,更在中国,尽管国际订单锐减,她仍然坚持生产新疆棉,坚持支持当地棉农和工人。

她相信,新疆棉的品质终将证明一切,在遭遇抵制后,她不仅没有缩减新疆的投资,反而加大投入,继续扩展种植基地和纺纱工厂。

她的态度不仅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支持,也让更多国人开始关注新疆棉,抵制国外品牌的双标行为。

不仅如此,杨敏德还通过数据和事实主动应对西方媒体的攻击,溢达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其新疆员工的平均薪资是当地最低工资的三倍以上。

企业在新疆建立了多个培训中心和福利项目,为维吾尔族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

这些事实证明,所谓“强迫劳动”的指控完全是子虚乌有,然而,西方媒体对这些数据选择性忽视,仍然继续推动“强迫劳动”的话题。

随着国内舆论对新疆棉的关注度升高,杨敏德决定进一步提升新疆棉在国内市场的地位。

她推动溢达旗下品牌“派”的扩展,将更多优质产品带到中国消费者手中,并以质量赢得市场竞争。

与此同时,她通过公益和慈善行动继续支持新疆地区的发展,为当地学校和福利院捐款捐物,设立奖学金支持学生深造。

这些行动不仅提升了企业形象,也巩固了溢达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然而这场舆论风暴也为杨敏德的事业敲响了警钟,尽管新疆棉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国际市场的波动不可忽视。

杨敏德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如何在国际舆论的围剿下,让新疆棉重新回到全球的舞台中央?

决心在新疆种出世界第一的棉花

杨敏德出身于香港一个典型的实业世家,她的父亲杨元龙是一位纺织业巨擘,早年留学海外,创立了溢达集团,将中国传统的纺织工艺融入现代技术。

为当时的香港纺织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延续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在他看来,纺织业过于辛苦,女儿理应追求更轻松安稳的生活。

然而杨敏德却选择了一条与父亲期望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完成麻省理工的数学学位和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后,杨敏德原本有机会在美国过上富足而安逸的生活,但她主动回国接管父亲的事业。

那一年,杨元龙因身体原因不得不退居幕后,公司面临管理困局,杨敏德临危受命,顶着巨大的质疑和压力进入公司董事会,从一开始,她便展示出了非凡的决断力和敏锐的商业眼光。

在她的带领下,溢达集团开始逐渐向内地市场转移重心,1997年,她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投资新疆,种植长绒棉。

当时新疆尚未成为棉花产业的焦点,交通不便、气候严苛、基础设施落后,使得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但杨敏德认为,新疆特殊的自然条件,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而这里生产的长绒棉更是棉花中的顶级品种。

为了验证这一判断,她亲自带队前往新疆考察,广袤的土地、干燥的气候和四季分明的环境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但是她很快发现,要在新疆实现理想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当时的新疆棉花产业以数量为主,质量参差不齐,棉农更关注产量而非品质,这种局面让新疆棉在国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

面对这些挑战,杨敏德决定从源头抓起,她不仅斥资上亿在新疆建立棉花种植基地,还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设备,推动当地棉花生产向高品质方向发展。

同时她在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建立了现代化纺纱厂,并聘请专业团队培育优质的长绒棉种子,为了打消当地棉农的顾虑,她提出了现场现金结算的交易方式。

棉农们最怕的就是收购商“打白条”,但溢达的付款方式让他们感到安心,愿意将最好的棉花卖给这个外来企业。

几年时间,溢达集团在新疆的两家工厂,年纺纱量达到惊人的13.8万纱锭,而杨敏德的坚持也证明是正确的,新疆长绒棉凭借纤维长、触感柔软的特点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从廉价劳动力中突围,依靠品质取胜,杨敏德成功改变了中国棉花产业的格局。

尽管如此,这一切并非一帆风顺,她的每一步决定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争议,就在溢达集团在新疆逐渐站稳脚跟的同时,全球纺织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

杨敏德在新疆的布局是否能够经受住国际市场的考验?当风暴来袭,她又该如何应对?

从企业改革到社会担当

杨敏德在改革溢达集团时,深知单靠新疆的优质长绒棉并不足以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

她认为,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从管理理念和社会责任上与国际接轨,就很难获得持续的增长。

因此在改革溢达集团的同时,她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棉农和社会创造了更多价值。

首先她果断打破了家族企业的传统局限,溢达集团过去一直是典型的家族式管理,核心决策权集中在杨家人手中,外人很难参与重大事务。

杨敏德意识到,这种封闭的模式早已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她大胆邀请几位独立董事加入公司董事会,赋予他们参与重大决策的权利。

独立董事不仅带来了更多元化的视角,也为公司规避了很多潜在风险,这样的变革初期引发了内部“老臣”们的不满,许多人甚至认为她是在“引狼入室”。

然而杨敏德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并用行动证明,这一举措让溢达变得更透明、更高效。

除了从管理结构上进行革新,她还致力于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她大幅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鼓励他们提出建议、创新想法,而不是机械地执行指令。

这一做法彻底改变了企业内部的工作氛围,也吸引了更多高端人才加入溢达集团,她特别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

从世界各地的顶尖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丰厚的薪资和自由施展才华的空间。

这些年轻人带来了新鲜的思维方式,使得溢达集团在传统纺织行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杨敏德同样走在行业前列,她引入高科技生产设备,不仅提升了棉花加工的效率,还进一步确保了成品的高质量。

她强调,纺织行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传统不等于落后,技术创新同样能够颠覆人们的固有印象。

在杨敏德的推动下,溢达集团逐渐形成了“上游原料—中游加工—下游成品”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布局,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也让溢达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杨敏德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她深知,新疆的繁荣离不开棉农的支持,而棉农的生活水平直接决定了棉花产业的未来。

杨敏德的改革不仅让溢达集团成为中国纺织业的标杆企业,更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结语

杨敏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强者从不畏惧挑战,从香港到新疆,从家庭企业到全球纺织巨头,她用24年的时间,让新疆棉成为世界顶尖品牌的代名词。

当国际社会试图抹黑新疆棉时,她用冷静和坚韧回应:不需要别人施舍,靠自己,我们也能做到最好。

参考文章

中国青年网2020年10月24日《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被扒:恶意抹黑中国 英美金主撑腰》

新华网2020年10月22日《学术造假的伪君子》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0

江卿曻

简介:道不完的历史,讲不完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