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境025-石鼓

哈密瓜谈旅游 2024-07-30 23:41:36

战国石鼓

尺寸:高约90直径约60厘米

年代:战国晚期 秦国

用途:文字资料

来源:唐初时发现于陕西天兴三畤原

收藏:故宫博物院

批次:2013年第三批

石鼓为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为10块质地为花岗岩的大石头。因石形似鼓,后人称为石鼓。其圆顶呈馒头形,上狭,中间略鼓,平坦光滑,下凹凸不平天然曲折,底部均为人工凿成的平底。10鼓的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最高者高95厘米,最矮者高60多厘米。

石鼓在唐初时发现于今陕西凤翔三畤原。此后宋大观中迁于东京(今开封),金人破宋,辇至燕京(今北京)。数经迁徙,文字磨灭残损甚多。东京时曾以金色填字,运燕京后又被剔去。其中一鼓已无字。

“汧沔鼓”:描写的是千河的美丽景色。“车工鼓”:记述了秦公出猎的情景。“田车鼓”:记述秦公及随从登原游猎的盛况。“銮车鼓”:记述秦公游猎经虢城,銮车上悬挂彤弓、彤矢,从人齐聚,进献猎物,这时人群如障,非常热闹。

“酃雨鼓”:记述秦公及随从涉汧河时,从低处看到的情景。“作原鼓”:记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场景。“吴人鼓”:记述虞人为秦公献祭而奔忙。“吾水鼓”:叙述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而师鼓”:记述秦公的述志诗。“马荐鼓”:记述打猎而归时路遇之情景。

石鼓文,因文字篆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石上刻大篆书记叙游猎的十首诗,故也称《猎碣》。诗皆四言,同《诗经小雅》中的“车攻”一首有相似处。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

石鼓文有些字型与籀文相同。籀文也称大篆,传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籀文型体齐整稳定,春秋时期已在秦国流行,流行过程中又进一步简化和线条化。此石鼓文书法朴茂浑古,清代一些书法家的篆书多得力于此。

石鼓的年代曾有西周、春秋战国、秦代、汉代、晋代、北魏、西魏、北周等数说。后经金石学家们从其内容、字体和书法风格等多方面的考证研究,认定是秦国遗物。在主张秦国遗物的意见中,又有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献公等说,确切的年代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燕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于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檝出身于凤翔虢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与石鼓同根同源,他将其保存于孔庙之中,并请专人看护。而后经元、明、清三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10面石鼓随着故宫的国宝不断迁徙,在南京短暂停留后又被艰难地运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这批石鼓又从重庆运回南京。运送途中险象环生,运载石鼓的汽车先后经历了两次翻车事故,10面石鼓险些再遭劫难。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仓皇筹备撤退,将国宝文物大量地转运至台湾。此时,已被送回北京故宫保管的陈仓石鼓,被仓促运抵机场。但临近起飞时,飞行员却报告说,飞机已严重超载,无法保证飞行安全。经过一行人的再三商讨后,这10面石鼓只好留下,终得保全。

1950年,石鼓重新运回了北京,陈列于故宫箭亭。故宫宁寿宫建筑群设为珍宝馆后,石鼓转到皇极殿东庑的石鼓室展出。2015年后,皇极殿后的宁寿宫作为新的石鼓馆。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