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暗杀时才36岁,改写了近代史,孙中山痛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

历史伟人录 2025-04-18 09:44:49

他去世后,近代史被以改写。

此人正是邓仲元。1914 年,奉孙中山先生之命,邓仲元秘密回国,积极投身于策划广东讨袁起义的工作中。

1916 年,邓仲元出任中华革命党东江司令官,参与讨袁驱龙战役。在博罗、石龙等地,他与敌军展开了长达月余的艰苦鏖战。面对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敌军,邓仲元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成功牵制了北洋军南下的步伐。

次 年,粤军正式宣告成立,邓仲元出任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他以独到的眼光,选拔了李济深、邓演达、叶挺等一大批青年才俊。同时,他积极引入先进的日式军事训练体系,对士兵们从体能训练到战术配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严格训练。在他的悉心打造下,第一师迅速崛起,成为粤军的精锐之师。

1921 年,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主张通过北伐实现全国统一;而陈炯明则坚持 “保境安民” 的主张,认为应先致力于地方的建设与发展。双方分歧逐渐显现,矛盾日益加深。

为了维护革命阵营的团结,避免因内部矛盾而导致革命事业遭受重创,他不辞辛劳,频繁往返于广州与惠州之间,积极调解孙陈二人的分歧。

次 年 3 月 21 日傍晚,邓仲元怀着对恩师周善培的敬重,前往香港迎接其归来。之后,他与恩师一同乘坐广九火车返回广州,抵达大沙头车站。就在他刚刚踏出车厢,准备与前来迎接的人员打招呼之际,突然,两名枪手从暗处窜出,近距离向他射击。

邓仲元躲避不及,右胸与腹部不幸中弹,瞬间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随后,他被紧急送往中法韬美医院进行抢救。然而,由于伤势过重,子弹对其内脏造成了严重损伤,经多方全力救治仍无效,于 3 月 23 日凌晨逝世,年仅 36 岁。

不过,事发当日,陈炯明仅派司机前往车站迎接邓仲元,却未安排卫队护送,这一细节在事后引发诸多猜测。

第一种猜测是陈炯明下的手:邓仲元遇刺前三个月,孙中山与陈炯明在北伐问题上已呈水火之势。作为粤军 “二号人物” 的邓仲元,坚持 “粤军当为革命前驱” 的主张,与陈炯明 “保境安民” 的割据思想激烈碰撞。

刺客所用的勃朗宁 M1903 手枪,恰与陈炯明卫队制式武器相同。更值得玩味的是,陈炯明在案发后既未全力缉凶,反将亲信叶举部调防广州。时任大本营参军的李章达在回忆录中直言:“仲元之死,实粤局分裂之先声。”

第二种猜测和北洋政府有关:彼时直系曹锟正密谋 “武力统一”,邓仲元筹建的兵工厂已能日产步枪百支,其麾下的第一师更装备着从德国进口的克虏伯山炮。上海《申报》曾披露,北洋政府曾向香港黑帮 “安青帮” 支付 20 万银元悬赏。更巧合的是,案发次日,驻广州的北洋密探突然集体撤离,而香港某英资银行账户当日出现巨额资金流动。

最后一种就是 “私人恩怨说” 流传:指邓仲元任警务处长时曾严打烟赌,触及某帮派利益。但查阅 1921 年广州警察厅公报,涉案头目梁福早在邓遇刺前半年被捕,此说可信度存疑。另有 “苏联顾问误判论”,称共产国际误将邓视为陈炯明同党,但共产国际档案显示当时尚未建立与粤军的直接联系。

邓仲元逝世后,孙中山先生深感痛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并亲自题写墓碑。

邓仲元的去世让近代史得以改写。

原定 4 月誓师北伐的计划因邓仲元遇刺被迫推迟。孙中山不得不将滇桂联军纳入指挥体系,却埋下 “杨刘叛乱” 隐患。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邓仲元主导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停滞,原本计划引进的德国军事顾问团转而投奔冯玉祥。这直接导致黄埔军校初期装备简陋,学生军甚至需用木枪训练。

不仅如此,此事还加速了孙陈之间的决裂,间接引发了两次东征以及广东政局的剧烈动荡。而且,邓仲元和许崇智是孙中山最为倚重的两大军事干部,如果他不死,蒋介石很难用那么快的速度冒头。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陆军上将”——邓铿(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0 阅读:9
历史伟人录

历史伟人录

欢迎大家关注历史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