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朱德青年时期五张照,19岁秀才照,22岁讲武堂照,23岁步兵照

心言诉陌尘 2025-01-03 14:12:57

1886年2月1日,四川省仪陇县李家湾的一户佃农正在地里干活,女主人突然放下抡起的锄头,捂着肚子呻吟起来,她就要生了......

朱德出生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苦难年代里,他从小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五岁时就要上山帮着母亲砍柴、割草。即便这样,一家人的生活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朱德六岁那年,大伯将他领了去,说是替父亲好好照顾他。大伯无儿无女,视他为己出,10岁那年将他送进了私塾念书。私塾先生名叫席国珍,虽说是旧式文人,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常常给学生们讲述谭嗣同等爱国仁人的悲壮故事,同时还勉励学生立志救国。

在席先生的思想启蒙下,朱德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两个字如此紧密。

朱德在私塾里度过了8年时间,他一边接受着席先生的爱国影响,一边看到了甲午战争的失败,看到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看到了八国联军的入侵......这些,就如一根根荆棘条在抽打着朱德的心,他立志要多读书,用以报国救国。

1905年,19岁的朱德到仪陇县城参加了科举考试,1000多个考生,他考进了前20名。而此时,“废科举,兴学堂”的风已经吹到了仪陇县城,许多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于是,朱德放弃了旧式学堂,去到了顺庆府(现四川南充)新式学堂读书。

新式学堂的教育都是以德智为重,其间还要穿插体育锻炼,以达到身体的健康,这源自于“强身才能强国”的理念,学生接受的全是现代教育。

朱德在这里上了一年,表现十分优秀,他的教习官张澜便鼓励他去上更高的学府,于是朱德便步行了700多公里,去到了四川省府成都,考取了省高等学堂体育科。

这所学堂让朱德大开了眼界,里面不仅有许多资历老道的名师,还有许多“洋教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仅教授学生国外的语言文学,还传播一些国外的阶级革命思潮。一上课,“洋老师”会给学生展示彩色的世界地图,会给学生看地球仪,尤其是学校的图书馆,万册藏书,让朱德大开眼界。

在这所学校里,朱德度过了他激情澎湃的两年时光。

1908年,朱德毕业了。他怀揣着教育救国的万丈雄心,和几位同学相约回到家乡仪陇县兴办学堂。他们开办的学堂,不仅教学生文化知识,也上体育课,当地守旧势力知道后对其采取了反对措施。

这些守旧势力固守陈规,接受不了新式教育,他们嘲笑朱德学堂开办的体育课,并对学生上体育课穿运动服装极力反对,说那样的穿着“伤风败俗”。在这样的情景下,朱德和他的同学们坚持教了一年,同时也与这些守旧势力斗了一年。

这一场教育救国确实是办起来了,但一路走来,始终甩不掉反对势力的压制,统治阶级的腐朽,民众的痛苦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内心的无力感让他深深地意识到教育救国在这个腐朽的社会里真是如履薄冰。

一整晚的无眠后,朱德赠诗诸友:“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1909年1月,春节还未过完,朱德便踏上了去往云南昆明的路。经过70多天,3000里路的长途跋涉后,他来到了陆军讲武堂。在报名后经过一系列的考试,朱德成为了该校的学员,时年23岁。

考入讲武堂,朱德开始了如饥似渴地读书,在这期间,他也遇到了自己人生路上第一个良师益友李根源。

李根源是讲武堂的总办(如今的校长),妥妥的爱国人士,早年留学日本时便加入了同盟会,时时刻刻都以报国救国为己任,更是从不懈怠地为学生宣扬爱国精神。

虽是总办,但李根源年轻,只大了朱德8岁,所以常常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很快,李根源就发现品学兼优的朱德,特意给了他许多锻炼的机会。

朱德的才华并不负李根源所望,但凡学校会操和接受上面检阅,朱德的指挥和口令都是杠杠的。于是,在时机成熟下,李根源介绍朱德加入了同盟会,两人从师生关系一跃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这样的关系维持了终身。

讲武堂的生活,除了操练,就是读书,朱德就将所有操练之外的时间都用来了读书,即便节假日也没有闲下来。

此时的外界风起云涌,一些进步书刊也悄悄传到了讲武堂,如《民报》《警世钟》《新青年》等,朱德都与同盟会的会员们相互传阅。然而,此类书刊是当时的禁书,总督府明令禁止的,还秘密派人追查,所以大家只能偷着看。

一个周末,同学们都出去玩耍了,朱德留在了宿舍,他的心里还想着那本没有看完的进步书刊。

宿舍里安静了下来,书刊的内容让人越看越振奋,一时半会,朱德竟看得入了迷,以至于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他都没有察觉。来人一把抢过朱德手中的书,呵斥他起身去总督府走一趟。朱德直言道:“我为何要去,我又没有看你们禁止的书。”

来人摸了摸头:“那你看的什么书?”

只见朱德从他手中拿过书,合起来,露出《三国演义》的封面:“瞧瞧,我看的是《三国》”,他一边说着,一边还故意将内容翻给来人看。

来人突然笑起来:“是本好书哦,你继续看,你继续看。”

一场惊险就这样排除了,原来,朱德和同学们在看这种书时,都会将封面重新制作一翻,也算是掩人耳目,恰好来查禁书的人没有文化,看到书的封面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便作了罢。

同学们玩耍回来后,听说了朱德的遭遇,都说他运气太好了,并编了个歇后语戏说道:“玉阶兄(朱德的原名)看《三国》——蒙人”。

总的来说,朱德在讲武堂的生活既充实又充满了惊险与乐趣,因为他的用功与勤奋,为期两年的学业,他只用了一年多就学完了,并顺利通过了考试,于第二年的七月提前毕了业。

就是这一年多的军事培养,给朱德的一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伟大道路中的起点”。

1911年11月,朱德刚从讲武堂毕业不久,云南起义爆发了。他毅然加入这次起义,并率领先锋队伍去攻打总督衙门。后来,他又跟随蔡锷将军参加了反袁护国战争。

蔡锷是朱德在讲武堂的军事教官,他们既是师生,又成了上下级,他跟随蔡锷南征北战。

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率部驻防泸州。从此以后,他肩负起了挽国运于既倒,救民生于水火的重任,成为了历史大潮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0 阅读:9
心言诉陌尘

心言诉陌尘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