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雪盛也,仲冬始。
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大地被涂抹得焕然一新。
南方温度骤降、冷气入侵,
满世从喧嚣变得寂静。
就这样伫立在深冬吧!
在雪中、在雾中、在月下,
洗净四季的辛苦,做一个轻盈的人。
回头望,大雪无恙,念念冬安。
大 雪
人间白茫茫,无情也动人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亦是冬季第三个节气,仲冬开始。
同样的季节里,生病中的王羲之为他的好友写了一封《快雪时晴帖》:“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意思是说一场快雪过后天气放晴,心情佳!想来你也安好。一些事情如果还未办妥就算了,放下吧!
大雪之后,一年快结束了。愿你像王羲之一样,没做好的事情,没实现的心愿,就暂时放下,感受季节最后的变幻,过到生活里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雪,至此而雪盛也。”顾名思义,雪大了,天气更冷,且不同小雪,此时雪落可积累在地不化,叫雪坐冬。和小雪、雨水、谷雨一样,大雪也是反映降水的节气。在南方,如贵州、湖南、湖北,不仅容易遇到雨,如若遇到强冷空气,还会出现冻雨,结成冰壳子。大雪时节,不寒而栗。
然而屋外风雪铺天盖地,生活的一切似乎都不必劳心费神。《礼记》中说:“(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畅”是充实,“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故也。”。人安稳地呆在家里,炉火正欢,泡一壶茶,围坐一起,回忆往事。大雪虽寒,但生活的情调,合家融融的快乐,只有在风雪夜,才能让人感受得最彻底。大雪,是一年中最美妙的蛰居异境。
“大雪,十一月节。”在古代,大雪节气曾是进入十一月的标志,谓“子月”。如今阴历阳历分开,这个时间稍有差异,今日已经是农历十一月初六。不变的是,此时的太阳偏爱南半球,北半球的大地得不到充足的光和热,气温冷却更快,时节由初冬逐渐走入深冬。《礼记》记载,此月“日短至”,这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月份。故而所谓“子”,指的是阴盛、阳萌的相交之月。
大雪节气,未达阳萌,而“积阴为雪,至此栗烈而大矣。”栗烈是凛冽之意。雪无边无涯地下,很快就有了诗里的意境。
余光中说:“月色和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但很多人心中,雪色便是绝色。
它是名动南北的京城雪。迎着红墙、朱门、琉璃瓦、屋脊兽,雪下得像粉,盖住斑斓的黄、新异的红,簇新的绿,任何过度当代的色彩,都一一褪色,退回古老的往事,跌入一个叫北平的梦。
它是南方顶着飘飘雪花的一树树山茶。因为雪白的缘故,密叶里的红花明得如火,“哗啦”一阵沙响,花更血红了起来,像洗过了一样,叶子也绿油油的。南方的雪色,有着惊诧人心的灿烂。
它也是古人滴翠的竹色。有时积雪滑落青竹,绿生生地,像从未染尘埃,有时“飞雪有声,唯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雪落竹间,惊起一片片的清欢。
大雪,隆冬时节,本是岁月渐晚,却因为大雪,点亮了孤独的天地,有了竹白,有了宝红,有了素颜,有了清欢......
与雪的白相反,民间则喜黑。《礼记》记载:“(仲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大庙,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旂(qí),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闳以奄。”天子搬到了北向明堂的正室居住,出行要乘黑色的车,驾黑色的马,车上插着黑龙的旌旗,穿黑色的衣服,配黑色的玉,吃黍米和猪肉,使用的器物中间大而口小。在五行之中冬为寒冷凝水之季,是黑色。古人认为,冬天起居出行,宜黑。
但冬之黑,并非只单纯地指向黑土地,阴沉的天色,枯萎的草木,指向孤独、灰暗,而是深渊无垠之色。深渊指的是很深的水,无垠即永远的存在。
在朝廷,每到冬日,掌冰的官吏便开始命人凿冰,藏入很深的冰窖里,以备来年夏日之需。在民间“大雪腌肉”,更是一冬之大事。早在《周礼》中,便出现一种叫“熬”的肉干。把牛肉、羊肉或鹿肉捣烂去筋加上姜屑、桂皮和盐,边晒边腌。不过老百姓吃的是整块抹上盐的咸肉、风鸡、咸鱼、咸鸭等,称之为“脩”。
《唐摭言》记载:“(学生)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束修便是束脩,是学生送给老师的“腊肉”,以作学费。可见腌肉的习俗由来已久。不难想象,这是物流欠缺、没有温室技术的古代人,为熬过严冬创造的食品。
世事变化万千,现代人时时都能买到新鲜的肉,物流的便利,远在北国的人们也能吃上南方的时令菜。不变的是,腊肉的制作似乎无甚不同。一样地肉加上盐,烟熏或者日晒,然后交给时间,就变成了黑色的滋滋冒着油的腊肉、腊鸭、腊鸟、鱼干。而这种皱缩枯萎,硬邦邦的腊肉,时至今日还是为人喜欢。时至今日,街上的阳台,公园的架子上,还是如期地出现十几条或几十条腊肉。
对人们而言,在喷香的白米饭里蒸上一小块腊肉,冬日才能过得彻底。人们尚没有发觉的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不变已经成了最可珍惜的东西。
诗人说:“绛雪玄霜……昨夜西风吹过,最好是,睡时节。”其实,大雪纷纷,最好是吃时节。除了吃腊肉,某些地方还有吃萝卜圆子的习惯。萝卜圆子,是由萝卜碎和五花肉肉糜搅拌做好的丸子,再下油锅煎炸。《本草纲目》记载萝卜有“下气”“消积”“解酒毒”等功效。这对吃肉多,喝酒也多的冬日,很有好处。天地寒来暑往,饮食也应顺之养生。
中国第一的咏物诗,是屈原的《橘颂》。作为三峡人的屈原,自小吃橘而爱橘。不过那里的橘,霜降以后就甜,只不过还不丰饶,贩夫们都是一篓篓地卖。入了冬,就变成一担担卖了,最后一车车卖,橘便宜得吃不完。冬天的橘子就跟小太阳一样,橘红色的,更为明丽。就像北岛说:“玻璃晴朗,橘子辉煌。”清冷日子里,依然有甜润。
大雪时节,还宜吃火锅,丢进去嫩白的豆腐、半透明的萝卜、嫩黄的娃娃菜,和羊、牛、猪、鸡的肉一起咕噜咕噜煮,一家人像过节一样围坐,吃的面红耳赤,既应时滋补了身体,又温暖了风雪天萧索的心。
生活乐趣多,而因雪而来的盛事更是太多太多。张岱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要做个痴人去看雪。苏东坡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这一生,好事坏事,但所经历都会痕迹。但最喜欢的仍是王羲之说,“快雪时晴,佳。想安善。”山阴先生你好呀,天又下了一场雪,如今已转晴了,真好,想必你那里一切安好吧!今日大雪,想对大家说:晴日暖屋,祝大家安善!
养 生
大雪补得好,来年无病扰
大雪节气,寒冬已至,此时的雪飘飘洒洒,盛大而广阔。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我们更要注重养生,温暖安康,优雅向寒。
动以养阳
《孝经纬》有云:“积阴为雪,至此栗烈而大矣。”
大雪,是一年中阴气最盛、寒气凌极的时候。故而,更应养护阳气,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动而养阳,静而养阴。”
寒冬里,适当运动是生发阳气、驱散寒邪的最佳方式。但要注意的是,运动不能太过剧烈,以免大汗淋漓,伤津损阳。
运动方式以舒适温和为主,如太极拳、快走、八段锦、瑜伽等。不仅不会使阳气外泄,还能潜藏阳气,为一整冬打好基础。而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阳光充足的上午,对生发阳气大有裨益。等到身体微微出汗,面色红润,手脚温热,运动就到位了。
常言道:“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适当运动,既能慢慢温养阳气,亦能消解冬日烦闷,有益身心。
藏以养身
《鬼谷子》中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大雪时节,生机潜伏,万物潜藏,水寒成冰。人们养生也要顺应四时节气变化和尊重自然规律。藏以养身,做到与外界环境和谐统一,春生夏长才有力量。
生活中,要避寒就暖,及时增添衣服,外出时做好防护。如头、颈、腰、腿等关键部位,更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寒。但千万不能厚热过暖,不仅会积热于内,还易让身体阴虚火旺。
起居上,要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后再活动身体。既能睡眠充足养精蓄锐,也可以让自己不被寒气所伤。
俗话还说:“寒从脚下起,脚暖全身暖。”年岁渐长,脚部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受寒邪侵袭。所以,一定要藏好脚,晚上也可坚持泡脚,疏通经络,通畅气血。
补以养气
民间素来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
大雪,更是进补的好时节,可温补助阳,补身养气。还能补充能量,提高身体素质,更好地抵御冬日严寒。但进补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可盲目大补、误补、乱补。
一是要多吃苦味,少吃咸口。冬季肾经旺盛,肾气十足,而肾主咸,心主苦。少吃咸,多吃苦,可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比如芹菜、苦菊、莴笋等苦味食物,以养心气,补肾气。
二是因人制宜,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人重保。传统中医认为,人有男女老少之分,体有虚实寒热之辩。少年体壮,小补养护即可;中年损耗大,需多加调理;老年体弱,应以预防保护为主。
三是因地制宜,南方清补,北方温补,高原润补。虽已大雪,但南方气候较暖,应以清补为主,多吃鸡鸭鱼肉。北方严寒,宜温补强身,多吃些牛肉、羊肉、红枣、山药等。高原偏燥,宜润补生津,多吃果蔬、木耳、冰糖等食物。
静以养心
《寿世保元》中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大雪节气,不止要养身补气,更要养心静心。心为君主之官,养好心,才能安然过冬,健康长寿。尤其是冬天,寒风凛冽,景色萧索,内心更易忧郁压抑。而且昼短夜长,生物节律失调,也会让人精神不振,心神损伤。所以,一定要静下心来,心静方能神明,神明方能益寿。
平日里,你可以:静坐。闭眼打坐,专注冥想,消解内心的焦躁不安。听歌,在舒缓轻松的音乐中,涵养心灵,升华情感。读书,静心莫如读书,读书最能怡情,使人忘忧忘烦。练字,在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中,抚平思绪,颐养身心。如程颢在诗中写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静,是去躁的良方,是养心的良药。无论四时变幻,只要能静下心来,便能处处好风光,日日好心情。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