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社会的惯例,若发生重大事故,政府或相关负责单位需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社会公众通报情况,并定期更新信息。
我们不禁好奇,几百年前的中国,有新闻发布的途径吗?或许令今人想不到的是,早在宋朝就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官方新闻发布机制了。
先来看个小故事:
对北宋人来说,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无疑是发生于北宋末的“靖康之变”。当时金国入侵,国难当头,从北方席卷而来的铁骑快要围住大宋的国都汴梁城了。
可以想象,每一个生活在汴京的市民都会迫切地想了解战争的进展。但那时候看不了电视,更没有微信微博,怎么办?
只能等政府“出榜”。
从靖康元年一月到次年四月,宋政府几乎每天都会在汴梁城内发布榜文,向市民通报最新消息,以安抚人心、澄清流言。
如金兵团团围住汴京。宋廷无力御敌,只能屈辱地与金人和谈。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宋政府贴出黄榜,通报了钦宗皇帝将往金营谈判的消息。
又如靖康二年的正月初十,金人又要求宋钦宗到金营议事。朝廷又出榜通告士庶:“朕出城议徽号事,为诸国未集,来日定回,仰居民安乐。”但钦宗一入金营,即被扣押,金人以宋皇为人质,向宋王朝勒索金银。
宋王朝对“出榜”这种新闻发布机制极为重视,当时的穷乡僻壤,都要求设置粉壁。粉壁,就是专门用于张贴榜文。
从京城到州县,再到乡里,无数面粉壁,构成了宋政府发达的信息发布网络。据史书统计,在靖康年间(公元 1126—1127 年)金兵两次南下围攻开封的一年半时间内,宋朝各部门共在开封城内出榜130余次。
虽然靖康年间,面对兵临城下的金人,宋钦宗与宋王朝的表现不免让后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过从政府新闻通报的角度来看,宋政府确实已建立了一套新闻发布机制,在危急时候,能够及时向市民通报最新消息。
除了榜文,边报也是宋代官方新闻发布途径。据《朝野类要》记载 :边报,“系沿边州郡,列日具干事人探报平安事宜,实封申尚书省枢密院”。其记载边区军事活动的消息,主要是关于敌军的动态。为了防止泄露,边报通常都是实封入递,必要时用蜡丸或礬书。蜡丸、礬书不一定用于传递军情,也用于传递诏书政令,只有在特殊情形下才用。
但是,宋代官方新闻发布最重要的形式是——邸(dǐ)报,它有着严格的采访、搜集、编辑、送审、审定、发行制度。宋代邸报是由都进奏院统一发行。进奏院长官由中央任命,进奏院的直属上司是给事中。给事中掌封驳,审查命令,属门下省,但宋代在习惯上属枢密院。南渡以后,一度属门下后省。
南渡前和南渡后前期,邸报大多是先呈枢密院核定,才能发行。南宋末期由门下后省负责。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宋代官报的传报活动也是连续的,有一定的周期的。各个时期不一,其周期,有“每五日”“每月”“逐旬”和“每日”的编定、脊报、录付和传发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邸报编定后,由驿递“传之四方”。北宋驿递有四种 :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步递 ;南宋实行了摆铺制度,有金字牌、急速文字牌、紧急文字牌等。
邸报是宋代传达政令的工具之一,但读者对象为特定阶级的官吏和机关。可以说,宋代邸报(进奏院状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有较大权威的中央封建官报。
除了邸报以外,当时开封城还出现了一种私人印发的“小报”,当然“小报”在当时是违法的,因为它经常会传播一些假消息。
为什么会出现小报呢?在宋朝,有些可能是未经证实,而有些可能是有意隐瞒,特别是一些军事信息,涉及到国家机密,是不允许报道的。由于小报不经过枢密院的层层审查,往往消息要早于邸报,而且官方的邸报邮寄时间是固定的,一般都是每隔五天才寄出一次,甚至遇到天气不好等,需要两期合并寄出,所以等到读者拿到手,消息都已经过时了。
小报为了争取时间,会采用蜡板印刷,这是一种用蜂蜡与松香制作的版,这种板质地松软,雕刻速度非常快。在宋朝,小报非常受欢迎,具体发行量我们现在无从查起,但是很多商人依靠这种非法生意发财是有的。
与现在的新媒体一样,小报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因为缺乏必要审核机制,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比如北宋末年,宰相蔡京被罢免了,小报居然刊登出了一道宋徽宗骂蔡京的圣旨,这让宋徽宗很难堪,还特意下一道圣旨来澄清。当时还悬赏500贯,查出谁伪造了圣旨,但是最终不了了之,可见那时候君权控制力是非常弱的。
◎本文摘自《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