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吴地:95、洞庭商帮

弓长历史 2024-10-19 18:08:46
洞庭商帮,在明清时期是苏州商业集团中最著名的商帮,为海内"十大商帮"之一。洞庭商帮由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洞庭西人商人组成,是一个人数相对较少但颇具实力的商帮。因其吃得了苦,敢于开拓创新,精明能干,识市场,善经营,会管理,重信誉,从而获得市场青睐,江湖上因此称之为"钻天洞庭″。 洞庭商帮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元丰年间,洞庭西山夏元富,"年十六贾于四方,三十八而资产丰积,于是治第宅,置船舫″,成为一代豪商。元末洞庭人王惟贞继承发展家族经商经验,"深谙积蓄之术,江湖豪雄,尊为客师。″当时人称"善理财者,必曰惟贞″。元末洞庭人陆道源经商有道,"货甲吴下″,兼通儒学,曾任甫里书院山长。与陆道源齐名的叶德闻,从小随父经商,亦有所成。他们为洞庭商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明代开始,洞庭商人沿运河、长江等水道,不断拓展经商业务,扩大经商范围,将商品贩运至全国各地,甚至辽左和海外。在经营中,逐渐形成父子协力,兄弟搭挡,亲戚合伙,世代相承的经商世家、氏族,如翁氏、许氏、席氏、严氏、刘氏、沈氏、叶氏等,成为颇有特色的商帮。《林屋民风》记载,翁笾经商四方,声名远扬,甚至有"非翁少山布勿衣勿被″之说,海内称之为"翁百万″。 明清之际,在长江流域的粮食贸易中,苏商的经营规模已超徽商,而洞庭商帮是其主力。《林屋民风》记载:"枫桥米艘日以百数,皆洞庭人也。……其他行贾遍郡国,滇南西蜀靡远不到。″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进入中国城乡,现代工业品逐步占领苏南市场,再加上太平天国战乱后,长江水运中断,苏州商帮受到很大打击。于是很多洞庭商人改变经营策略,携资进入上海,成为上海滩江浙商团的中坚。 东山席氏姻亲沈鹤年,长期在上海经商,被新沙逊洋行聘为首席买办,为洞庭商人出任外商买办第一人。沈氏三代当买办达三十五年之久,积累财富达五百多万两银子,成为沪上著名富户。在沈鹤年引荐下,东山席氏担任买办的外商银行有一百零七家,其他担任买办的洞庭商人也不少,如严彭龄、严兰卿、朱蔼堂、严俊叔等。 洞庭商帮赚取雄厚资本后,创办了诸如钱庄等金融机构。如东山严兰卿在沪、苏开办了九家钱庄;东山万氏家族开办了两家钱庄,参资七家。席氏除创办惠丰钱庄外,还参资五家钱庄。洞庭商人先后投资创办的钱庄达六十五家之多,苏帮的钱庄业与绍兴帮、宁波帮在上海三分天下。 二十世纪后,洞庭商人为获取更多利润,集中资金创办近代银行,有严锡繁等人的中国商业银行,席少荪的纱业银行,席季明的惠丰商业储备银行,严孟繁等人的东南植业银行。洞庭商人在投资上海的同时,还兼顾苏州等城市,在苏州或单独设立钱庄、银行,或设立分号。有的商人还在其他银行中担任要职。 洞庭商帮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如:长途贩运和短途销售相结合;因地制宜经营品种;经营的家族化和销售的定点化;经营灵活,善于随时运而转营等。他们开始时,多就近销售本地农副产品,积累资金后再经营布匹、丝绸等高利润商品,并向远地发展。经营方式由辗转贩运,发展为坐贾或转手倒卖。东山商人主要往北方发展,多经营布匹,随带靛蓝、棉花销售,他们在北方拓展广阔的布匹市场,与徽帮、山陕帮成鼎足之势。西山商人主要沿长江向西发展,主要经营粮食、丝绸、布匹等,常将江南的丝绸销至湘鄂,又将湖广的米粮运回江南或转运北方,在互通有无、以多济寡中赚取利润。洞庭商帮中有名的商人家族有西山沈氏,郑氏,徐氏、秦氏等,东山翁氏、席氏、许氏、严氏、刘氏、王氏、叶氏等。 洞庭商帮之所以会形成,并在明清时繁荣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丰富的土特产催生了商业活动。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中的两个岛,岛上多山地,由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盛产梅、杏、桃、李、枇杷、杨梅、橙、橘、梨、栗、银杏、茶叶等土特产,湖中不仅有白鱼、白虾、银鱼等"太湖三白″,还有其他鱼、虾、蟹、莼菜、莲藕等水产。正因为洞庭两山有鱼虾之利、果实之珍、菰莼之富,故当地人为获取更多利润,不仅要学会种植、养殖、捕捞的技能,还需要学会经营,很多商人一开始就是从经营本地土特产开始学会经商的。同时,由于水路便利,特产丰富,也吸引许多外地商人来此经商,从而促进了本地商人与外地商人的相互交流。 二是人多地少,生存需求,促使不少人出门经商谋活路。洞庭两山,人多山多,耕地少,与徽商的形成差不多,人们为寻找活路,不得不走出去发展。而南宋南渡以后移民的增加,明初赋税的加重,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客观上迫使更多人走出去经营。经商致富的成功,反过来又诱惑其他人冲出小岛,去为商贾。 三是北方移民的融入,客观上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拓展和发展。北方移民的涌入,既带来与本地人争地争粮的矛盾,但也带来了许多财富和中原文化,以及许多外地人脉关系。这既给经商带来一定的资本,又为商人在外地经商提供信息和便利。
0 阅读:0

弓长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